塞下曲

ok8.org > 唐朝·李贺 > 唐诗

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

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

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

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

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

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

阅读:6833

免费个人与家庭在线简易记帐本>>>

《塞下曲》注解与解释

塞下曲:乐府旧题。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晋书·乐志》曰:‘《出塞》《入塞》,李延年造。’……唐又有《塞上》《塞下》曲,盖出于此。”

“胡角”句:胡角吹时北风至,遂为北风由角声所引来。胡角,胡人的吹乐器。

蓟(jì)门:《通志·地理略》:“蓟门在幽州北。”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王琦按:“蓟门即蓟州也,战国时属燕,秦为渔阳郡。唐开元十八年改置蓟州,取蓟邱以为名,文人多谓之蓟门。”白于水:言旷野上的风沙之色。

青海:唐代为吐谷浑所据。《周书》:“吐谷浑治伏俟城,在青海西十五里,青海周围千余里。”

城头月:一作“城头见”。

濛濛:迷茫貌。

寒金:塞下寒冷,金声亦带寒气。金,军中警夜时所敲击的铜器,即古时的刁斗之类。夜刻:夜间的时刻。

“蕃甲”句: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蕃(fān),同“番”。

青冢(zhǒng)白:指青冢之草亦尽,足见马群之多。青冢,即西汉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旄(máo)头:星名,即昴宿。《汉书·天文志》:“昴曰旄头,胡星也,为白衣会。”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李白《幽州胡马客歌》:“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席羁愁:一作“席箕愁”。席箕,塞北草名,可饲马。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席箕,一名塞芦,生北胡地。古诗云:‘千里席箕草。’”

帐:军中帐幕。天应尽:指边荒。

河声:黄河之声。一作“黄河”。出塞流:黄河源出青海,曲折东流入甘肃境内,复流向东北出长城之外,经内蒙古才又南入长城,故称。

《塞下曲》译文

吹奏胡角时引来了凄厉的北风,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漫天的风沙。

登高远望,天含着奔向青海的道路,城头上明月照耀千里之外。

寒露濛濛,旗帜迷茫难辨。报时的铜器声透着寒气从远处传来。

番兵的铠甲锁衔细密,状如蛇鳞。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

塞外的秋夜十分安静,抬头看到旄头星在空中闪耀。将士们卧在沙中,预感到胡人正准备入侵,为此生出忧愁。

从军帐中北望,杳然不见天边。黄河之水流向塞外,发出奔流不息的响声。

《塞下曲》的写作背景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一职,离开长安,回到昌谷,并在同年秋天到了潞州(今山西长治)。当时张彻正在潞州幕府做幕僚,张彻是韩愈的学生,又是其侄女婿,与李贺有较多交往。李贺客游潞州往依张彻,主要是为了寻找施展抱负的机会。滞留潞州期间,李贺更加了解人民的痛苦,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藩镇割据、边患不息带来的深重灾难。他有感于边塞征戍不已,写下这首诗。

标签: 边塞 五言古诗

●塞下曲(拼音版)

●塞下曲(繁體版)

⛳前一篇:染丝上春机(唐朝·李贺)

🧣后一篇:江楼曲(唐朝·李贺)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