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百家姓》 > > 歷史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官位跡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有官員跡人,亦稱及人、伋人。在古代,“人及”字義就是“逮”,而“逮”即“逯”的古體字,因此又稱逮人、逯人。

逮人,專職掌管王室禦設的行獵場所即圍場,防止他人偷獵,保護圍場內各種動物,探尋記錄動物行蹤,以供君王狩獵。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跡人,掌邦田之地政……禁麋鹿卵者,與其毒矢者。”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均設有逮人之官,到南北朝的北周時期,亦設有司跡中士,亦稱司逮中士,官秩正二命(從八品),隸屬於秋官府管轄,下屬有司逮下士若幹。

在典籍《唐韻》中有註釋:“逯,姓也。逯音祿,又音鹿。今東郡有逯姓,二音並行。書本逯字或作逮。今河朔有逮姓,自呼音徒戴反,其義兩通。”

在逮人、司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逮氏,亦有稱跡氏、及氏、逯氏、伋氏者,逮氏讀音作dài(ㄉㄞˋ)。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邑名,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風俗通》記載,“逯”是一個地名,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有一個邑名叫逯(今山西永和),後來有一秦國大夫被封於逯邑,建逯城,其後人就以封邑名為姓氏,稱為逯氏。唐朝時期,松贊幹布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就是通過逯城回歸吐蕃王朝的。

在秦漢之際,“逯”、“逮”二字通義通假,因此逯氏亦稱逮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lù(ㄌㄨˋ)。

第三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邑名,亦以邑名為氏。

據史籍《路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付逯城(今河南沁陽),楚王族中有被封於付逯城者,其後代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付逯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逯氏。

在秦漢之際,“逯”、“逮”二字通義通假,因此逯氏亦稱逮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lù(ㄌㄨˋ)。

閱讀:16420

《历史来源》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