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禹貢山水澤地所在,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地理誌》雲: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北徑其縣,南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劍杪。時有靈鼓潛發,正長臨縣,以山鼓為候,一鳴,官長一年,若長雷發聲,則官長不吉。浙江又北歷黟山,縣居山之陽,故縣氏之。漢成帝鴻嘉二年,以為廣德國,封中山憲王孫雲客王於此。晉太康中,以為廣德縣,分隸宣城郡。會稽陳業,潔身清行,遁跡此山。浙江又北徑歙縣東,與一小溪合。水出縣東北翁山,西徑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又東徑遂安縣南。溪廣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鱗,故名新定。分歙縣立之。晉太康中,又改從今名。浙江又左合絕溪,溪水出始新縣西,東徑縣故城南,為東西長溪。溪有四十七瀨,濬流驚急,奔波聒天。孫權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固黟之林歷山,山甚峻絕,又工禁五兵。齊以鐵杙椓山,升出不意,又以白棓擊之,氣禁不行,遂用奇功平賊。於是立始新之府於歙之華鄉,令齊守之,後移出新亭。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安郡。溪水東註浙江。浙江又東北徑建德縣南。縣北有烏山,山下有廟,廟在縣東七裏。廟渚有大石,高十丈,圍五尺,水瀨濬激而能致雲雨。浙江又東徑壽昌縣南,自建德至此,八十裏中有十二瀨,瀨皆峻險,行旅所難。縣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喪二親,負土成墓。數年不勝哀,卒。浙江又北徑新城縣,桐溪水註之。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北天目山。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峻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面有瀑布,下註數畝深沼,名曰浣龍池。他水南流徑縣西,為縣之西溪。溪水又東南與紫溪合。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南流,名為紫溪,中道夾水,有紫色磐石,石長百余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為赤瀨,蓋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東南流,徑白石山之陰。山甚峻極,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夾水,兩峰交峙,反項對石,往往相捍。十余裏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樓林。紫溪東南流,徑桐廬縣東為桐溪。孫權藉溪之名以為縣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廬縣。自縣至於潛,凡十有六瀨,第二是嚴陵瀨。瀨帶山,山下有一石室。漢光武帝時,嚴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瀨,皆即人姓名之。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數丈,交枕潭際,蓋陵所遊也。桐溪又東北:徑新城縣入浙江。縣故富春地,孫權置,後省並桐廬,鹹和九年,復立為縣。浙江又東北入富陽縣,故富春也,晉後名春,改曰富陽也。東分為湖浦。浙江又東北徑富春縣南,縣故王莽之誅歲也。江南有山,孫武皇之先所葬也。漢末,墓上有光,如雲氣屬天。黃武五年,孫權以富春為東安郡,分置諸郡,以討士宗。浙江又東北徑亭山西,山上有孫權父冢。
北過余杭,東入於海。
浙江徑縣左,合余幹大溪。江北即臨安縣界,水北對郭文宅,宅傍山面溪,宅東有郭文墓。晉建武元年,驃騎王導迎文,置之西園。文逃此而終,臨安令改葬之。建武十六年,縣民郎稚作亂,賀齊討之。孫權分余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安縣,因岡為城,南門尤高。謝安蒞郡遊縣,徑此門,以為難為亭長。浙江又東徑余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遊會稽,途出是地,因立為縣。王莽之淮睦也。漢末陳渾移築南城,縣後溪南大塘,即渾立以防水也。縣南有三碑,是顧揚、範寧等碑。縣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陸渾遷居也。浙江又東徑烏傷縣北,王莽改曰烏孝,《郡國誌》謂之烏傷。《異苑》曰:東陽顏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群烏助銜土塊為墳,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顏烏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遠聞,又名其縣曰烏傷矣。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塘縣,谷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越之西鄙,姑蔑之地也。秦以為縣。王莽之末理也。吳寶鼎中,分會稽立,隸東陽郡。谷水東徑獨松故冢下,冢為水毀,其磚文:筮言吉,龜言兇,百年墮水中。今則同龜繇矣。谷水又東徑長山縣南,與永康溪水合,縣即東陽郡治也。縣,漢獻帝分烏傷立;郡,吳寶鼎中分會稽置。城居山之陽,或謂之長仙縣也,言赤松采藥此山,因而居之,故以為名。後傳呼乖謬,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縣。縣,赤烏中分烏傷上浦立。劉敬叔《異苑》曰: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龜便言曰:遊不量時,為君所得。擔者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宿越裏,纜船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元緒,奚事爾也?龜曰:行不擇日,今方見烹,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識性淵長,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計將安治?龜曰:子明,無多辭。既至建業,權將煮之,燒柴萬車,龜猶如故。諸葛格曰:燃以老桑乃熟。獻人仍說龜言,權使伐桑,取煮之即爛。故野人呼龜曰元緒。其水飛湍北註,至縣南門,入谷水。谷水又東,定陽溪水註之。水上承信安縣之蘇姥布。縣本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年改曰信安。水懸百余丈,瀨勢飛註,狀如瀑布。瀨邊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長三尺許,有似雜采帖也。《東陽記》雲:信安縣有懸室阪。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數十年,親情雕落,無復向時比矣。其水分納眾流,混彼東逝,徑定陽縣。夾岸緣溪,悉生支竹,及芳枳木連,雜以霜菊金橙。白沙細石,狀如凝雪。石溜湍波,浮響無輟。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縣,漢獻帝分信安立,溪亦取名焉。溪永又東徑長山縣北,北對高山。山下水際,是赤松羽化之處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後人立廟於山下。溪水又東入於谷水,谷水又東徑烏傷縣之雲黃山,山下臨溪水,水際石壁傑立,高百許丈。又與吳寧溪水合。水出吳寧縣下,徑烏傷縣入谷,謂之烏傷溪水。閩中有徐登者,女子化為丈夫,與東陽趙昞,並善越方,時遭兵亂,相遇於溪,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為生荑。二人相示而笑。登年長,昞師事之。後登身故,昞東入章安,百姓未知;昞乃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驚怪,昞笑而不應,屋亦不損。又嘗臨水求渡,船人不許。昞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章安令惡而殺之,民立祠於永寧,而蚊蚋不能入。昞秉道懷術,而不能全身避害,事伺萇弘,宋元之龜,厄運之來,故難救矣。谷水又東入錢唐縣,而左入浙江。故《地理誌》曰:谷水自太末東北至錢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東徑靈隱山,山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圍,其上開散,狀如蓮花。昔有道士,長往不歸,或因以稽留為山號。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徑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誌》曰:會稽西部都尉治。《錢唐記》曰:防海大塘在縣東一裏許,郡議曹華信家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斜土者,即與錢一千。
斤江水出交阯龍編縣,東北至郁林領方縣,東註於郁。
《地理誌》雲:徑臨塵縣至領方縣,註於郁。
容容、夜、湛、乘、牛渚、須無、無濡、營進、皇無、地零、侵離、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郁林置。東至臨塵,入郁。
無會、重瀨、夫省、無變、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出日南郡西,東入於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轉北也。
右二十水,從江已南至日南郡也。
嵩高為中嶽,在穎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含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為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有少室,東北有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巖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又雲:山有玉女臺,言漢武帝嘗見之,因以名臺。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於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雲: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惇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東蒲阪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
昔黃帝受丹訣於是山也。
大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恒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大禹鑿其石,夾右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大嶽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
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汧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
隴山、終南山、惇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
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冢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玄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鳥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似雞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鳥外。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穴止宿,養子互相哺食,長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雲:山在鄧林東,河所入也。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百裏,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徑姑臧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舍,築闕於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泉源徙發,重導於斯,故有靈淵之名也。澤水又東北流徑馬城東,城即休屠縣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謂之馬城河,又東北與橫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地理風俗記》曰: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遷於冀,晉徙治此。王隱《晉書》曰:涼州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裏,東西三裏,本匈奴所築也。及張氏之世居也,又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幸,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官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其水側城北流,註馬城河。河水又東北,清澗水入焉,俗亦謂之為五澗水也。水出姑臧城東,而西北流註馬城河。河水又與長泉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王莽之播德也。西北歷黃沙阜,而東北流註馬城河,又東北徑宣成縣故城南,又東北徑平澤、晏然二亭東,又東北徑武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玉殺休屠王,以其眾置武威縣,武威郡治。王莽更名張掖。《地理誌》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屆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為西海;一水又東徑百五十裏入豬野,世謂之東海,通謂之都野矣。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鐘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徑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疾經年,放不敢輕近耳。流沙又徑浮渚,歷壑市之國,又徑於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歷昆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徑夏後開之東,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歷員丘不死山之西,入於南海。
三危山在燉煌縣南。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裏,在鳥鼠山西,即《尚書》所謂竄三苗於三危也。《春秋傳》曰:允姓之奸,居於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燉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並於月氏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南七裏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鳴,有常應。
又雲:石鼓山有石鼓,於星為河鼓,星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則殃君王矣。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
是山也,谷水出其北林也。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卞和得玉璞於是山,楚王不理,懷璧哭於其下,王後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
內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禹貢註》:章山也。
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崧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於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地在豫章歷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於海。震澤在吳縣南五十裏。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於羽山,謂是山也。山西有羽淵,禹父之所化,其神為黃熊以入淵矣。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
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菏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
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巨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臯縣北。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入江。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地在南郡邔縣北沱。
《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阪。故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鹹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者,埤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傳》:文公十有六年,楚軍次於句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於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吳師於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於薳澨。
服虔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亦雲:本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儒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惟鄭玄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經》雲邔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閱讀:19414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