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祐八年(遼大安九年。癸酉,一零九三年)
《續資治通鑒》 > 宋紀八十二 > 哲宗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元祐八年(遼大安九年。癸酉,一零九三年)
春,正月,庚辰,遼主如混同江。
甲申,英州別駕蔡確卒。
丁亥,禦邇英閣,顧臨讀《寶訓》,至漢武籍南山提封為上林苑,仁宗曰:“山澤之利,當與眾共之,何用此為?”丁度言:“臣事陛下二十年,每奉德音,未始不本於憂勤,此蓋
壬辰,幸中太一宮。
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
丁未,範百祿言:“自元祐四年正月降敕罷回河,今來臣僚回河之意終不肯已,然大河亦終不可回。吳安持等方日生巧計,壅遏北流,前後多端,致大河漸有填淤之害,浸壞禹跡之舊,豈不深可惜哉!”
二月,辛亥,高麗遣使買歷代史及《冊府元龜》等書,禮部尚書蘇軾言宜卻其請。始許之,軾又疏陳五害,極論其不可,且曰:“漢東平王請諸子及《太史公書》,猶不肯與,今高麗所請,有甚於此,其可與乎!”詔:“書籍曾經買者聽。”
壬子,詔:“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數,瘐死數多者申尚書省。”
癸醜,詔大寧郡王以下出就外學。
乙卯,依都水監所奏,作北流軟堰。蘇轍奏:“臣嘗謂軟堰不可施於北流,利害甚明。蓋東流本人力所開,闊止百餘步,冬月河流斷絕,故軟堰可為。今北流是大河正溜,比之東流,何止數倍!見今河水行流不絕,軟堰何由能立!蓋水官之意,欲以軟堰為名,實作破堰,陰為回河之計耳。”河北轉運副使趙偁亦上議曰:“臣竊謂河事大利害有三:北流全河,患水不能分;東流分水,患水不能行;宗城河決,患水不能閉。是三者,去其患則為利,未能去則為害。今不謀此而專議閉北流,止知一日可閉之利,而不知異日既塞之患;止知北流伏槽之水易為力,而不知闞村方漲之勢未可並入東流。是見近忘遠,以河為戲也。請俟漲水伏槽,觀大河全盛之勢,以治東流、北流。”於是詔罷軟堰。
是月,以崇政殿說書呂希哲為右司諫,希哲固辭。蘇軾戲謂希哲曰:“法筵龍象,當觀第一義。”希哲笑而不應,退,謂範祖禹曰:“若
瑪古蘇侵遼,三月,遼西北路招討使耶律阿嚕薩古追之,都監蕭章糾遇賊,與戰不利,二室韋與六院部、群牧官等軍俱陷於敵。阿嚕薩古不以實聞,遼主知之,削其官,決以大杖。
癸未,尚書右仆射蘇頌罷。頌為相,務在
庚寅,範祖禹言:“仲春以來,暴風雨雪,寒氣逼人,惟陛下側身修德,以銷大異。”
辛卯,中書侍郎範百祿罷。蘇頌既罷,百祿以同省,待罪請外,不許。禦史黃慶基上疏,列百祿五罪,又言洛黨雖衰,川黨復盛,請早賜罷黜以離其黨與。百祿遂力求去,許之。初,罷百祿,不除職,梁燾以為言,乃除資政殿學士、知河中府。
庚子,詔:“來年禦試,將詩賦舉人復試三題;經義舉人且令試策,此後全試三題。”
是月,門下侍郎蘇轍奏:“近臣以董敦逸言川人太盛,差知梓州馮如晦不當,指為臣過,遂面陳本末。尋蒙宣諭,深察敦逸之妄,然亦須略加別白。其敦逸言臣章疏,乞早付三省施行。”
敦逸又言:“奏差除之人,唯蘇軾為多,或是親知,或其鄉人,致仕路有不平之嘆。近高麗買書、黃河軟堰之事,皆得旨已行,尋以軾、轍見拒而罷。臣聞人君者,制命者也;人臣者,承君之命而奉行者也。命令重則君尊,命令輕則臣強。今陛下已行之命,而軾、轍違而拒之,語其情犯,又非蘇頌、範百祿之比,釋而不治,命令輕矣。乞斷自宸衷,指揮施行。”
夏,四月,丁未朔,夏人來謝罪,願以蘭州易塞門、安遠二砦,詔數以違順不常而卻其請。
甲寅,令範祖禹依先朝故事,止兼侍講。
乙卯,遼興中府甘露降,遼主遣使祠佛飯僧。
丁巳,詔;“今後南郊合祭天地,依元祐七年例施行,罷禮部集官詳議。”
甲子,以知永興軍李清臣為吏部尚書。
癸酉,遼主獵於西山。
癸未,蘇軾同呂希哲、吳安詩、豐稷、趙彥若、範祖禹、顧臨請以唐宰相陸贄《奏議》校正繕寫進呈。
五月,己卯,以吏部尚書李清臣為資政殿學士、知真定府,姚勔論其不當召用故也。
辛卯,禦史董敦逸、黃慶基並罷。
敦逸四狀言蘇轍,慶基三狀言蘇軾,謂軾昔為中書舍人,所行制詞,指斥先帝,而轍相與表裏以紊朝政。三省同進呈,呂大防奏曰:“敦逸、慶基言軾制詞謗毀先帝,臣竊觀先帝聖意,本欲
蘇軾以劄子自辨,言:“臣任中書舍人日,適值朝廷竄逐數人,所行告詞,皆是元降詞頭所述罪狀,非臣私意所敢增損。內呂惠卿告詞,事涉先朝,不無所忌。臣愚意以為古今如鯀為堯之大臣而不害堯之仁,宰予為孔子高弟而不害孔子之聖。又況再加貶黜,深惡其人,皆先朝本意,則臣區區之忠,蓋自謂無負矣。今慶基乃反指以為誹謗,不亦矯誣之甚乎!其餘所言李之純、蘇頌、劉誼、唐義問等告詞,皆是慶基文致附會以成臣罪。此事始於硃光庭,盛於趙挺之,而極於賈易,今慶基復宗師之。臣恐陰中之害,
是月,水官又請進梁村上下約,束狹河門,趙偁爭不能得。既涉漲水,遂壅而潰,南泛德清,西決內黃,東淤梁村,北出闞村,宗城決口復行,魏店北流淤斷,河水四出,壞東郡浮梁,幅員數百裏,漂廬舍,敗冢墓。遺民之僅免者,老弱聚金堤上,哀號之聲,數舍不絕。
六月,丁未朔,遼主駐散水原。
甲寅,禮部尚書蘇軾乞知越州,詔不允。
戊午,尚書左丞梁燾,罷為資政殿學士、同醴泉觀使。故事,宮觀使非宰相不除,遂置同使之名以寵之。
燾初以議邊事不合,即屬疾求罷。章屢上,帝皆遣內侍封還,仍問所以必去之理,並密訪人材,燾曰:“信任不篤,言不見聽,而詢人材之可用者,非臣所敢當也。”使者再至,乃具奏曰:“陛下必欲知可大用之人,且圖任舊人中堅正純厚有人望者,不牽左右好惡之言以移聖意,天下幸甚!”尋乞補外,出知潁昌府。臨行,帝遣內侍賜茶藥,宣諭曰:“已用卿言,復相範純仁矣。”
先是劉摯罷相,帝欲復用範純仁,乃出禦劄以問呂大防。大防對曰:“如所宣示,實允群議。遂遣內侍李倬賫詔書召純仁赴闕。己未,楊畏言:“純仁方罷帥降官,名在謫籍,而陛下遽命以為相,
秋,七月,丙子朔,以範純仁為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入對,太皇太後曰:“人言相公必先進王覿、彭汝礪,如何?”純仁曰:“此二人實有士望,臣終不敢保位蔽賢,惟陛下加察。”
辛卯,遼主如黑嶺。
遼樞密使阿蘇,以蕭托輝嘗言其短,深銜之。會西圉不寧,阿蘇奏曰:“邊隅重大,可擇重臣鎮撫。”遼主曰:“托輝何如?”阿蘇曰:“誠如聖旨。”遂以托輝為西南面招討使。
閱讀:19222
《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元祐八年(辽大安九年。癸酉,一零九三年)》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