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名人
公鼐:明文學家。字孝與,號周庭。蒙陰(今屬山東省)人。萬歷進士,天啟初官禮部右侍郎。魏忠賢亂政,引疾歸。論詩主張一代有一代之聲情,反對復古模擬。其紀行詩與晚年山居諸詩善於寫景,多流露了抑郁之感。所著有《問次齋集》。他與公逸仁、公躋奎、公一嘗公家臣,史稱“五世進士”。他將公氏家族的
公仲連: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被迫承認魏、趙、韓三國列為諸侯。就在這年,趙相國公仲連進行了政治改革。這時趙烈侯愛好音樂,問相國公仲連說:他有愛的人可以“貴之”嗎?公仲連答道:隻能“富之”,不能“貴之”。趙烈侯因此要賞賜給鄭的歌者槍、石二人田各一萬畝,公仲連答應了。隔了一個月,烈侯從代回來,問有沒有賞給歌者田畝,公仲連答道: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隔不多時,烈侯再問這件事,公仲連就稱病不上朝。接著番吾君從代來,向公仲連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連把這三人推薦給烈侯。牛畜建議“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建議“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財儉用,察度功德”。烈侯因此宣布把賞田給歌者的決定作罷,起用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師”是負責教化的官,“中尉”是負責指揮作戰和選拔官吏的長官,“內史”是負責征收田租和考核臣下成績的財務官。荀欣和徐越主張“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就是按照當前的政治標準來選拔人才、處理財政和考核臣下成績,這是法家的政策。而牛畜主張“以仁義,約以王道”,這是儒家的政策。這時趙國在具體的政治工作和財政工作中采用法家的政策,而在教導方面采用儒家的政策。魏文侯一方面起用李悝、吳起等法家為將相,實行“法治”;另一方面又尊儒家蔔子夏為“師”,“受子夏經藝”,並敬重儒家田子方、段幹木等人,宣揚儒家的“仁義”和“王道”,是同樣的道理。
公皙哀:春秋末年齊國人。姓公皙,名哀,字季次,又字季沈。孔子弟子,孔子曾稱贊他說:“天下無德行,我的弟子多數做了家臣(家宰,卿大夫的臣屬),隻有季次未曾做官。”《史記·遊俠列傳》說他家境貧寒,“終身
公勉人:號西埠。明朝時蒙陰人。弘治進士,任大仆卿,因與劉謹不和而未能得到重用,劉謹死後,才得到重用,升為大同巡撫。他選將練兵,提高將士素質,
公家臣:號東塘,明朝時蒙陰人。隆慶年間舉進士,授編修,以論奪情事忤張居正意,被謫澤州判官。
閱讀:19095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