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來源

《百家姓》 > > 歷史來源

1、出自羋姓

1973年湖北當陽趙家湖楚城遺址1號臺基出土過一件青銅甬鐘,銘文作:“秦王卑命,競平王之定救秦戎”。根據新出楚簡,李零將銘文中的“競平王”解讀為春秋時期的楚平王,為楚平王的雙字謚,他並進一步指出,戰國時期的楚國景氏,便是源於楚平王。

2、出自戰國時期的齊國,也與公族有關。周敬王時,齊國國君杵臼去世,謚號為景,世稱齊景公。他的支庶子孫以他的謚號為姓,也姓景。周代貴族,生前封爵位,死後有謚號。謚號是一種社會地位與精神榮譽的象征,故貴族的謚號也成為其後裔之姓氏。春秋周敬王時,齊國君主杵臼去世,謚號為“景”,史稱齊景公,其支子即以謚號之“景”為氏,景醜、景春,為其後裔。

3、出自改姓、冒姓

改姓。因某種特殊原因,不得不更改。常見的有帝王賜姓,避諱改姓,避禍改姓,復音姓氏單音化等等。還有一些少見的改姓現象,即單音姓氏復音化,以及避恥改姓、避嘲改姓等等。此外,在姓氏發展史上,因音訛與省文也是常見的兩種改姓現象。明代忠烈之士景清,本耿姓,後改姓景。景清的改姓,到底應屬於何因,至今仍未找到有關文獻,有待進一步考證。

冒姓。是改姓的一種,系因被人收養,或因母改嫁,或為贅婿等等,而改取他人之姓。如三國時期的曹操本姓夏侯氏,因其父為曹騰收養,遂冒姓為曹。

旁族別支

景氏的主要淵源有二,一是黃帝一支,楚國,羋姓的後裔;一是炎帝一支,姜姓,齊景公的後裔。與其同源的姓氏主要有:

昭氏,羋姓,楚公族也,以族為氏。《楚辭》雲:昭、屈、景,楚之三族也。

伍氏,羋姓,楚大夫伍參之後也。

能氏,楚熊摯之後,避難改為能氏。

鬻氏,羋姓,楚鬻熊之子鬻拳之後也。

班氏,羋姓,楚若敖生鬥伯比,伯比生令尹子文,為虎所乳,謂虎有斑紋,因以為氏。

翠氏,羋姓,楚將景翠之後。

苗氏,源出於羋姓,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

成氏,羋姓,春秋時期,楚國君的兒子字成虎,他的後世子孫取其“成”字為姓,亦稱成氏。

建氏,羋姓,楚太子建之後。

屈氏,羋姓,楚公族也。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春秋時楚武王的兒子瑕任楚國莫敖,被封在屈邑。

潘氏,羋姓,周代楚國王族的後代。

尚氏,姜姓,齊太公之後也。

桓氏,姜姓,齊桓公之後,以謚為氏。

查氏,源於羋姓。春秋時,楚國有公族大夫封邑在查,其後代子孫稱查氏。

荊氏,源出於羋姓。西周初年,楚國先君熊繹被封在荊山一帶,國號為荊,直到春秋初期才改為楚國。楚文王以前的荊君,有庶出子孫以國號為姓,稱荊氏。

莊氏,春秋時楚國君旅,死後謚號為“莊”,他的後世子孫以其謚號為姓。

熊氏,商末鬻熊之後,楚國公族以羋為姓,國君以能為氏。

4、少數民族中的景姓

滿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東北三省。

滿族稱姓氏為“哈拉”,稱家族為“穆昆”。最初一個哈拉就是一個穆昆,後來隨著人口繁衍,家族分支與“隨任駐防”,調往別處。原來的穆昆又分化出數個新穆昆。他們的得姓途徑和漢族有許多相似之處。以居住地為氏,以部落名稱為氏,還有帝王賜姓,沿用女真族舊姓,因分居、遷徙改姓等情況。除此之外,還有滿姓漢化,即指滿族使用漢族姓。其中的隨名姓之說,從這裏可以尋找到滿族中景姓的得因。隨名姓有兩種形式:一是以父祖名字中的一字作為子孫的姓氏,這與先秦漢族“以王父之字(或名)為氏”是一樣的;再一個是以本人名字的第一字為姓。由於滿姓譯成漢文長達好幾字,稱呼起來不方便,因此往往稱名不稱姓(族姓),因而在長期的習俗中造成了以本名第一個字為姓的做法(當然他還有自己的族姓)。《清稗類鈔》也雲:“滿蒙兩族之姓氏,不著於世,輒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為姓。流俗不察,遂以為其祖父子孫不同姓矣。”

滿族中的景氏名人還為數不少,景固勒岱、景安、景廉、景星、景善等,將在以後章節中予以介紹。

朝鮮族主要分布於我國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州地區,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朝鮮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國朝鮮族的近一百多個姓氏中,景姓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國朝鮮族人的祖輩是從朝鮮遷移過來的。17世紀末開始零星遷徙,到19世紀60年代中葉以後,當時由於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再加上1869年其北部遭受大饑荒,使得大批朝鮮災民陸續遷入我國延邊地區定居下來。

阿昌族是居住在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梁河、潞西及保山專區的騰沖、龍陵等縣,其中約90%的人口聚居在隴川縣的戶撒區和梁河縣的遮島、大廠區。阿昌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漢族文獻中對阿昌族先民的記載始見於唐代,“阿昌”這一族稱是在元代開始確定的。據史書記載,阿昌族的先民早在13世紀就已居住在今保山、騰沖、梁河一帶。從明代起,大批內地漢族移進阿昌族地區,對阿昌族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特別是戶撒、臘撒地區,至今仍有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和墓碑,具有漢族文化的特點。阿昌族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風俗習慣、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漢族的影響。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義,寄寓美好的願望。同一輩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種關聯的字,這點與漢族有共同之處,從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屬同輩。

傣族,傣族人原本無姓,後來通過以下幾個途徑而陸續得姓。有的是因為傣漢通婚,傣族姑娘嫁給漢人,生了孩子用父親的姓;有的是學校老師為了便於稱呼而給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隨師姓”,解放後,學校裏出現了老師姓什麽,全班同學都姓什麽的現象。

閱讀:19524

《历史来源》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