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
天下的禍患,最不能挽回的,莫過於表面上社會安定沒有禍亂,而實際上卻存在著不安定因素。消極地看著禍亂發生卻不去想方設法對付,那麽恐怕禍亂就會發展到無可挽回的地步。起來堅決地制止它,又擔心天下人已經習慣於這種安定的表象卻不相信我。隻有那些仁人君子、豪傑人物,才能夠挺身而出為國家安定而冒天下之大不韙,以求得成就偉大的功業。這本來就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企圖追求名利的人所能做到的。國家安定平靜,無緣無故地觸發巨大的禍患的導火線。我觸發了它,我又能制止它,然後才能有力地說服天下人。禍亂發生卻想躲躲閃閃地避開它,讓別人去承擔平定它的責任,那麽天下人的責難,必定要集中到我的身上。
從前晁錯殫精竭慮效忠漢室,建議景帝削弱山東諸侯各國的實力。於是山東諸侯各國共同起兵,借著殺晁錯的名義。可是景帝沒有洞察到他們的用心,就把晁錯殺了來說服他們退兵。天下人都為晁錯因盡忠而遭殺身之禍而痛心,卻不明白其中部分原因卻是晁錯自己造成的。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誌。從前大禹治水,鑿開龍門,疏通黃河,使洪水東流入海。當他的整個工程尚未最後完成時,可能也時有決堤、漫堤等可怕的禍患發生,隻是他事先就預料到會這樣,禍患發生時就不驚慌失措而能從容地治理它,所以能夠最終取得成功。
七國那樣強大,卻突然想削弱它,他們起來叛亂難道值得奇怪嗎?晁錯不在這個時候豁出自己的性命,為天下人承受抵擋大難從而控制吳、楚等國的命運,卻居然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讓景帝禦駕親征平定叛亂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說那挑起七國之亂的是誰呢?自己想贏得那個美名,又怎麽能躲避這場患難呢?拿親自帶兵平定叛亂的極其危險,與留守京城的極其安全相比,自己是個引發禍亂的主謀,選擇最安全的事情去做,卻把最危險的事情留給皇帝去做,這就是讓忠臣義士們憤怒不平的原因啊。在這個時候,即使沒有袁盎,晁錯也不可能免於殺身之禍。為什麽呢?自己想要留守京城,卻叫皇帝禦駕親征,按情理來說,皇帝本來已經覺得這是勉為其難的事情,但又不好反對他的建議,這樣正好給袁盎以進讒言的機會,使他的目的能夠得逞。假若吳、楚等七國叛亂時,晁錯豁出性命承擔這一危險的平叛重擔,夜以繼日像淬火磨刀似的訓練軍隊,向東邊嚴陣以待,讓自己的君主不至於受到煩憂,那麽皇帝就會充分依靠他而不覺得七國叛亂有什麽可怕。縱使有一百個袁盎,能有機可乘離間他們君臣嗎?
唉!世上的君子如果想要建立偉大的功業,那就不要考慮保全性命的計策。假如晁錯自己親自帶兵去討伐吳、楚等七國,不一定就不會成功。隻因他一心想保全自身,而惹得皇帝不高興,奸臣正好趁此鉆了空子。晁錯企圖保全自己的性命,正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原因啊!
閱讀:20097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