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譯文

《古文觀止》 > 樂毅報燕王書 > 白話譯文

昌國君樂毅,替燕昭王聯合五國的軍隊,攻入齊國,連下七十多座城池,都劃歸燕國。還有三座城邑未攻下,燕昭王就去世了。燕惠王繼位,中了齊人的反間計,懷疑樂毅,派騎劫代替他。樂毅逃到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齊國大將田單用計騙了騎劫,打敗燕軍,收復七十多座城邑,恢復了齊國的領土。

燕王後悔了,又怕趙國任用樂毅,乘燕國戰敗之機來攻燕,便派人去責備樂毅,又向樂毅表歉意,說:“先王把整個燕國托付將軍,將軍為燕攻破了齊國,為先王報了仇,天下人莫不震動。寡人怎敢一刻忘記將軍的功勛啊!不幸先王拋棄群臣而去,寡人剛剛繼位,左右蒙騙了寡人。不過,寡人派騎劫代替將軍,隻是因為將軍長久在野外作戰,所以調將軍回國,休養休養,共商國是。將軍卻誤信流言,和寡人有了隔閡,拋棄燕國而投奔趙國。為將軍自己打算,固然可以;但是又怎樣報答先王對將軍的恩情呢?”

望諸君樂毅便派人進獻書信,回答惠王說:

“臣不才,不能奉承先王的遺命,順從大王左右的心意,恐怕回來受到刀斧之刑,以致損害先王知人之明,又使您虧於君臣之義,隻得投奔趙國,承擔了不賢的罪名,也不願表白。現在大王派人來數說臣的罪過,恐怕大王左右不能體會先王重用臣的理由,也不明白臣所以事奉先王的心意,才敢寫信答復大王。

“臣聽說,賢聖的君主,不把爵祿私賞給自己的親人,隻有立功多的才授予;不把官職隨便授予自己寵幸的人,隻有才能相當的才任命。所以,考察才能而授官,是成就功業的君主;根據德行而結交,是樹立名聲的賢士。臣以所學的知識來觀察,覺得先王處理國事,高於世俗的理想,因此借用魏王的使節,得以到燕國親身考察。先王對臣過看重,從賓客中選拔出來,安置在群臣之上,不與王室的長輩商量,便任命臣為亞卿。臣自以為能夠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僥幸免於罪過,也就毫不辭讓,接受了任命。

先王命令臣,說:‘我跟齊國積累了深仇大恨,那怕國小力微,也想報齊國之仇。’臣回答說:‘齊國本來有霸主的傳統,打過多次勝仗,熟悉軍事,長於攻戰。大王如果要伐齊,必須發動天下的兵力來對付它。要發動天下的兵力,最好是先同趙國結盟。還有淮北,本是宋國的土地,被齊國獨吞了,楚魏兩國都想得一份。趙如果贊同,約同楚魏盡力幫助,以四國的力量進攻,就可大破齊國了。’先王說:‘好!’臣便接受命令,準備符節,南下出使趙國。很快回國復命,發兵攻齊。順應上天之道,倚仗先王的聲威,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都隨著先王進兵濟上而為燕國所有了,濟水上的燕軍,奉令出擊,大獲勝利。士卒輕裝,武器銳利,長驅直入,攻占齊都。齊王逃奔至莒,幸免一死。所有的珠玉財寶,車甲珍器,歸燕國所有。大呂鐘陳列在元英殿上,燕國的寶鼎又運回歷室殿,齊國的寶器都擺設在燕國的寧臺。原來樹立在薊丘的燕國旗幟,插到齊國汶水兩岸的竹田。自從五霸以來,沒有誰的功勛能趕上先王。先王很愜意,認為臣沒有貽誤他的命令,所以裂土封,使臣得比於小國諸侯。臣不才,自信能夠奉行命令,秉承教導,可以僥幸免於罪過,因此毫不推辭而接受了封爵。

臣聽說,賢明的君主,建立了功業就不讓它廢棄,所以才能記載於史冊;有預見的賢士,成名之後決不讓它敗壞,所以為後世稱贊。像先王這樣報仇雪恨,征服了萬輛兵車的強國,沒收它八百年的積蓄,直到逝世那天,還留下叮囑嗣君的遺訓,使執政任事的官員能遵循法令,安撫親疏上下,推及百姓奴隸,這都是能夠教育後世的啊。

“臣聽說,善於創造不一定善於完成,善始不一定善終。從前,伍子胥說動了闔閭,因此吳王能夠遠征到楚國的郢都;夫差卻不信伍子胥的預見能夠立功,因此把伍子胥溺死江中而不悔;伍子胥不能預見新舊兩主的氣量不同,因此直到被投入江還不改變他的怨憤。所以,脫身免禍,保伐齊的大功,用以表明先王的業績,這是臣的上策。遭受詆毀和侮辱的錯誤處置,毀害先王的美名,這是臣最大的恐懼。面臨著不測之罪,卻又助趙攻燕,妄圖私利,我決不幹這不義之事。

“臣聽說,古代的君子,和朋友斷絕交往,也決不說對方的壞話;忠臣含冤離開本國,也不為自己表白。臣雖然不才,也曾多次受過君子的教誨,隻是恐怕大王輕信左右的讒言,因此冒昧回信說明,希望您多加考慮。”

閱讀:18661

《白话译文》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