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來
简体来字的笔画:7画;繁體來字筆畫:8畫。
(来,来)
I
lái
ㄌㄞˊ
〔《广韵》落哀切,平咍,来。〕
1.小麦。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
钟广言注:“来,小麦。”
2.引申泛指五穀之穗。
《吕氏春秋·辩土》:“其为亩也。高而危则夺,陂则埒……一时五六死,故不能为来。”
陈奇猷校释:“来之本义係象麦穗,引申之,凡是五穀之穗皆谓之来。
《吕氏》此文之来,即引申义也。”参见“来牟”。
3.由彼及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易·复》:“出入无疾,朋来无咎。”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丽辞》:“乾坤易简,则宛转相承;日月往来,则隔行悬合。”
元马祖常《送董仁甫之西台幕》诗:“秦树浮天去,巴江带雪来。”
老舍《四世同堂》四五:“野求来得正好,野求知道钱家的一切。”
4.回来,返回。
《易·杂卦》:“萃聚,而升不来也。”
韩康伯注:“来,还也。方在上升,故不还也。”
唐韩愈《琴操·别鹄操》:“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
《金瓶梅词话》第四四回:“爹去吃酒到多咱晚来家?”
5.特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省亲。
《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
杨伯峻注:“来者,仍将返回夫家也。”
6.归服;归顺。
《易·兑》:“六三:来兑。”
李镜池通义:“来,归。以使人归服为悦。”
《左传·文公七年》:“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杜预注:“来,犹归也。”
7.后多作“徕”。招致;招揽。
《周礼·夏官·怀方氏》:“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
贾公彦疏:“晓谕以王之德美,又延引以王之美誉以招来之。”
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
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若徇众人之好,而自贬其学,以来天下之人,而广其名誉,则是枉道以从人,而我亦将有所不暇。”
8.产生;开始;发生。
唐韩愈《秋怀诗》:“愁忧无端来,感歎成坐起。”
《二程遗书》卷二二上:“欲治国治天下,须先从修身齐家来。”
柳青《铜墙铁壁》第七章:“金树旺知道他看罢地委的指示和县委的布置来了劲儿。”如:眼前矛盾来了,就得赶快解决。
9.未来,将来。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微言圮绝,来者曷闻。”
唐韩愈《剥啄行》:“往追不及,来不有年。”
梁启超《论商业会议所之益》:“因此察彼,推往知来。”
10.指次于今年、今天的。参见“来年”、“来早”。
11.往昔,过去。
《诗·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遹追来孝。”
12.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唐白居易《闭关》诗:“掩关来几时?髣彿二三年。”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日来耳目纷扰,无所可述。”
13.指来孙。
宋沉作哲《寓简》卷四:“予因以稽考笔法渊源,自其曾,高至于昆、仍、云、来,信乎其体变随时有渐,虽古今特异,然流派不相杂也。”详“来孙”。
14.犹言一样、一般。表示比况。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摺:“昏邓邓黑海来深,白茫茫陆地来厚,碧悠悠青天来阔;太行山般高仰望,东洋海般深思渴。”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勐虎﹞犹如牛来大,武松见了叫声‘阿呀!’”
15.由来。从发生到现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假‘鱣’为‘鳝’,其来久矣。”
宋钱愐《钱氏私志·小人》:“小人之称,其来古矣。”
16.由来。事物发生的原因。
《旧唐书·秦宗权传论》:“然盗之所起,必有其来,且无问于天时,宜决之于人事。”
17.表示做某个动作。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九百孩儿,休把人厮啈,你甚胡来我怎信?”沉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几个人一面检察枪枝,一面又常常互相来一个莫名其妙的微笑。”
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四章:“郭祥喜滋滋地,立刻把袖子一捋,说:‘我也来几下子!’”如:我们走象棋,你也来一盘吧!18.用在动词或动词结构前面,表示要做某事。
巴金《探索集·“豪言壮语”》:“自己改不了就请大家来帮忙。”如: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
19.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到某处做某事。如: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
20.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结构中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态度,后者是目的。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七:“﹝闻舍人﹞故把与学生做执照,来为敝友求令甥。”
明李贽《寄京友书》:“﹝《坡仙集》﹞今已无底本矣,千万交付深有来还我!”周立波《阿金的病》:“不知道是因为兴奋呢,还是有心要说些废话,来除去人家的不安。”
21.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趋向。
宋梅尧臣《绝句》之二:“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七:“学中许多有名的少年朋友,一同送孟沂到张家来。”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前老规矩,都是作一半价,分给本店的伴友,现在我把来打个折扣批给四乡的小同行。”
22.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结果。
唐李咸用《同友生题僧院杜鹃花》诗:“留得郄缘真达者,见来宁作独醒人。”
《朱子语类》卷二:“前辈有此说,看来理或有之。”
清李渔《奈何天·隐妒》:“纤纤玉指,秤来不上半斤。”
杨朔《雪花飘在满洲》:“你感觉他的行动奇怪么?其实据我看来,他并没有神经病,不过感情太盛,有时会迷失了他的理智。”如:信笔写来;一觉醒来。
23.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那作怪的书生,坐间悄一似风魔颠倒。大来没寻思,所为没些儿斟酌。”
凌景埏注:“大来,绝大,十分的意思。”
24.用作词尾,表示一段时间。相当于“的时候”。
北周庾信《鸳鸯赋》:“虞姬小来事魏王,自有歌声足绕梁。”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今来已降新乐,其旧来淫哇之声,如打、断、哨笛、砑鼓、十般舞之类悉行禁止。”
《红楼梦》第一一○回:“我到你们家已经六十多年了,从年轻的时候到老来,福也享尽了。”
25.同“不”连用,表示不可能。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七:“孟沂支吾不来,颜色尽变。”
清李渔《奈何天·媒欺》:“只是才郎十分丑陋,配那小姐不来。”
老舍《月牙儿》十六:“不过她们自己急于要用,而赶不来……才来照顾我。”
26.同“的”或“得”连用,表示可能。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若是一个不伏气,到了官时,衙门中没一个肯不要赚钱的。不要说后边输了,就是赢得来,算一算费用过的财物已自合不来了。”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老和尚见他出语不俗,便问道:‘你看这诗,讲的来么?’”杨朔《中国人民的心》:“他就是这么个人,和谁都处得来。”
27.用在“一、二、三”等数词之后,表示列举理由。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摺:“今日特到他家去,一来去望妈儿,二来就题这门亲事。”
清李渔《意中缘·捲帘》:“那些王孙公子,一来要买画,二来要挑情,把金银视为粪土。”
冰心《庄鸿的姐姐》:“我的祖母年纪又老,家务没有人帮她料理,便叫我姐姐不必念书去了,一来帮着做点事情,二来也节省下这份学费。”
28.用在数词或量词后面表示概数。
唐杜牧《书情》诗:“谁家洛浦神,十四五来人。”
宋杨万里《观迎神小儿社》诗:“花帽铢来重,绡裳水样秋。”
《初刻拍桉惊奇》卷十七:“今年已三十来了,懊悔前事无及,如今立定主意,只守着你清静过日罢。”如:十来天时间;七斤来重。
29.助词。相当于“是”。表示宾语前置。
《诗·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予来塈。”
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上》:“伊,惟也;来犹是也,皆语词也。塈读为忾,忾,怒也。此承上‘有洸有溃’言之,言君子不念昔日之情而惟我是怒也。”
30.助词。相当于“得”。
唐枢《〈蜀籁〉序二》:“我尝喂一百灵鸟,能学各种鸟声,模彷来活似活像。”
沙汀《丁跛公》:“她瘦来像干柴丫一样,贴着两枚太阳膏,时常淌着眼泪,并且叹气。”
31.语助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俞樾《群经平议·礼记一》:“来,乃语助之辞。
《庄子》‘大宗师’篇:子桑户死,孟子反子琴张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此云‘嗟来食’,文法正同。”
《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杨伯峻注引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语末助词也。”
晋陶潜《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章炳麟《新方言·释词》:“《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曰:‘子其有以语我来’。‘来’并即‘矣’字,训‘乎’者也……今语亦作‘哩’。‘里’、‘来’,古音一也。”
32.语助词。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咧”。
元关汉卿《四春园》第一摺:“我当初也是巨富的财主来,唤我做李十万。”
33.语助词。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上》:“久之,柳忽语曰:‘郭子信来?’声若出画中也。”
《西游记》第三十回:“行者道:‘他怎的想我来?’”清李渔《慎鸾交·情访》:“那是奴家性气乖张,不肯随波逐浪,以致如此,干郎君什么事来?”巴金《春》五:“你每回谈起四弟都要生气,又何苦来?”
34.语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带有假设之意;或对举,则带有两难之意。
宋郑域《昭君怨·梅》词:“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元无名氏《举桉齐眉》第一摺:“我待将这门亲事悔了来,则道我忘却前言;我待要将女儿聘与他来,他一身也养活不过。”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本待一箭射死你来,显得两家失了和气。”
35.语助词。用在句中作衬字。
前蜀韦庄《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诗:“嫖姚何日破重围,秋草深来战马肥。”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摺:“这藁蔫下垫的来惹高!”陶行知《自立立人歌》:“不救苦来不救难,可算是好汉?”
36.木名。“即来”的省称。
37.姓。
汉有来歙。见《后汉书》。
II
lài
ㄌㄞˋ
〔《集韵》洛代切,去代,来。〕
1.慰劳;劝勉。
《诗·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
毛传:“来,勤也。”
朱熹集传:“来,慰抚也。”
马瑞辰通释:“古以勤劳为勤,慰其勤劳亦为勤,故传训来为勤。”
《汉书·王莽传中》:“力来农事,以丰年穀。”
颜师古注:“力来,劝勉之也。来音郎代反。”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十六》“连语”:“《宣纪》:‘今胶东相成劳来不怠,流民自占八百馀口。’……劳来双声字,来亦劳也。字本作敕,《说文》曰:‘敕,劳敕也。’经史通作来,又作来。劳来二字,有训为劝勉者,有训为恩勤者。”
2.通“赉”。送给;赐予。
《书·洛诰》:“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
孔传:“言公前已定宅,遣使来,来视我以所卜之美,常吉之居。”
俞樾《群经平议·尚书四》:“上来字为本字,下来字乃赉之假字。赉者,赐也,锡也。”
《逸周书·商誓》:“予既殛纣,承天命,予亦来休命尔。”
《管子·山权数》:“恶恶乎来刑,善善乎来荣。”
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阳曰:“来,同赉。予也。”
阅读:2710
●來(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