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滯
简体滞字的笔画:12画;繁體滯字筆畫:14畫。
(滞,滞)
I
zhì
ㄓˋ
〔《广韵》直例切,去祭,澄。〕
亦作“蹛”。
1.积聚;凝结;积压。
《周礼·地官·廛人》:“凡珍异之有滞者,敛而入于膳府。”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谓滞货不售者,官为居之。”
晋曹摅《思友人》诗:“情随玄阴滞,心与迴飙俱。”
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条例》:“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则吏为敛之,以待不时而买者。”
2.指积压的事物。
《醒世恒言·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那官人为官清正,单喫德化县中一口水。又且听讼明决,雪冤理滞,果然政简刑清,民安盗息。”
3.静止;停止。
《淮南子·原道训》:“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
晋张华《鹪鹩赋》:“栖无所滞,游无所盘。”
宋姜夔《续书谱》:“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欲不滞,滞则不遒。”
4.逗留;耽搁。
三国魏曹丕《杂诗》之二:“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
《艺文类聚》卷二八引晋石崇《思归叹》:“廓羁旅兮滞野都,愿御北风兮忽归徂。”
前蜀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楚王宫去阳台近,莫倚风流滞少年。”
景耀月《己酉正月三去祖国舍弟太素踰河送别愀然赋此》诗之七:“欲滞临风棹,奄忽逝若飙。”
5.久,长期。
汉枚乘《七发》:“当是之时,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伛起躄,发瞽披聋而观望之也,况直眇小烦懑,酲醲病酒之徒哉!”唐薛逢《长安夜雨》诗:“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参见“滞积”。
6.局限;拘泥;固执。
《楚辞·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说诱甘言,怀宝小惠,泥滞苟且,没而不觉。”
明吕坤《别尔赡书》:“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
7.迟缓;迟钝。
《孟子·公孙丑下》:“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
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隆思辞心曲,沉欢滞不起。”
《金史·宗尹传》:“卿年少壮,而心力多滞。”
叶圣陶《夜》:“从她那动作的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又见得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8.滞涩,阻碍,不流畅。
《文选·宋玉〈高唐赋〉》:“九窍通鬱,精神察滞。”
李善注引高诱曰:“鬱滞,不通也。”
《三国志·蜀志·李严传》:“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捨罔滞,正方性也。’”
《艺文类聚》卷七八引南朝梁陶弘景《答朝士访仙佛两法体相书》:“众法共通,无碍无滞。”
宋王君玉《国老谈苑》:“太宗一日写书,笔滞,思欲涤砚中宿墨。”
清周亮工《题许明介〈急就帖〉》:“﹝旧传淳化木本﹞为字重而不滞,与石刻异。”
9.指不舒展。
《初刻拍桉惊奇》卷四:“及看公面上气色有滞,当有忧虞。”
10.疑难,不易通晓。
《后汉书·儒林传下·谢该》:“河东人乐详条《左氏》疑滞数十事以问,该皆为通解之。”
《魏书·李琰之传》:“安丰王延明,博闻多识,每有疑滞,恒就琰之辨析,自以为不及也。”
11.指扞格不通。
晋范宁《〈春秋穀梁传解〉序》:“经以必当为理,夫至当无二,而三传殊说,庸得不弃其所滞,择善而从乎!”南朝梁慧皎《高僧传·译经中·鸠摩罗什》:“自大法东被,始于汉明,涉历魏晋,经论渐多,而支竺所出,多滞文格义。”
12.遗落,遗漏。
《诗·小雅·大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
孔颖达疏:“彼处有遗馀之秉把,此处有滞漏之禾穗。”
宋苏轼《省试策问》之二:“昔常衮当国,虽尽公守法,而贤愚同滞,天下讥之。”
13.废,废置不用。
《国语·楚语下》:“夫民气纵则底,底则滞,滞久而不振,生乃不殖。”
韦昭注:“滞,废也。”
三国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今形象着明,有数者,犹尚滞之。”
《文选·陆机〈文赋〉》:“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李善注引韦昭曰:“滞,废也。”
14.指废置不用的人。
《左传·成公十八年》:“逮鳏寡,振废滞,匡乏困。”
II
chì
ㄔˋ
〔《集韵》丑例切,去祭,彻。〕
见“滞沛”。
阅读:956
●滯(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