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脩
脩字的笔画:10画;
(脩,修)
I
xiū
ㄒ〡ㄡ
〔《广韵》息流切,平尤,心。〕
1.乾肉。
《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脩,脯也。”
贾公彦疏:“加薑桂锻治者谓之脩,不加薑桂以盐乾之者谓之脯,则脩、脯异矣。
先郑云:脩,脯者,散文言之,脩,脯通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脩,以告虔也。”
三国魏应壉《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接武茅茨,凉过大夏;扶寸肴脩,味踰方丈。”
2.致送教师的薪金。参见“脩金”。
3.乾枯。
《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脩矣。”
毛传:“脩,且乾也。”
《吕氏春秋·辩土》:“寒则凋,热则脩。”
俞樾《诸子平议·吕氏春秋三》:“《释名·释饮食》曰:‘脩,脩缩也,乾燥而缩也。’热则脩者,言热则乾缩也,正与‘寒则凋’同义。”
4.同“修”。修饰。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脩边幅。”
元刘祁《归潜志》卷六:“为人简朴,不脩威仪,恶衣粝食如贫士。”
5.同“修”。修理;整修。
《易·井》:“井甃无咎,脩井也。”
《诗·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孟子·离娄下》:“脩我牆屋,我将反。”
6.同“修”。治理。
《左传·成公三年》:“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屯田》:“得田可治者二十二万顷,欲脩耕屯之业,度其功用矣。”
7.同“修”。特指整治(饮食)。
唐张读《宣室志》卷七:“会尚食厨吏脩御膳,以鼎烹鸡卵。”
8.同“修”。打扫。
《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与其具脩。”
郑玄注:“脩,扫除粪洒。”
《礼记·中庸》:“春秋脩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郑玄注:“脩,谓扫粪也。”
9.同“修”。兴建;兴修。
汉班固《〈两都赋〉序》:“京师脩宫室,浚城隍,而起苑囿,以备制度。”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水利》:“自史起溉邺田,郑国凿泾水,李冰以区区之蜀,脩二江之利。”
10.同“修”。制定;设置。
《淮南子·本经训》:“立仁义,脩礼乐。”
高诱注:“脩,设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郡国各脩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
宋王禹偁《拟罢苏州贡橘诏》:“起今后,本州所贡洞庭柑橘,候见敕旨,即得供进,不得脩为常贡。”
11.同“修”。举行;行。
《史记·孝武本纪》:“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脩封禅。”
《汉书·晁错传》:“为置医巫,以救疾病,以脩祭祀。”
《后汉书·张酺传》:“帝先备弟子之仪,使酺讲《尚书》一篇,然后脩君臣之礼。”
12.同“修”。指行动。参见“脩睦”。
13.同“修”。从事;操持。
汉班固《东都赋》:“女脩织紝,男务耕耘。”
晋干宝《晋纪总论》:“而其后妃躬行四教,尊敬师傅,服澣濯之衣,脩烦辱之事,化天下以妇道。”
14.同“修”。儆戒。
《国语·鲁语下》:“吾冀而朝夕脩我曰:‘必无废先人。’”韦昭注:“脩,儆也。”
15.同“修”。谓戒备,防备。
16.同“修”。恢复。
《左传·成公十三年》:“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旧德,以追念前勳。”
《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脩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宋叶适《建康府教授惠君墓志铭》:“铅山脩废决滞,民畏爱过于令。”
17.同“修”。整饬。整顿。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内脩政教,外应诸侯。”
18.同“修”。整饬。谓处理合宜,有条不紊。
唐韩愈《董公行状》:“职事脩,人俗化,嘉禾生,白鹊集。”
19.同“修”。整饬。齐备。
汉刘向《列女传·鲁之母师》:“﹝鲁大夫﹞使人间视其居处,礼节甚脩,家事甚理。”
清唐甄《潜书·任相》:“国有贤相,法度不患不脩,赏罚不患不中。”
20.同“修”。整饬。端正恭谨。
宋曾巩《都官员外郎胥君墓志铭》:“居官,虽小法,未尝不慎,而不为察察于人,有所能容。其大意如此。故所至士大夫爱其脩,而百姓归其恕。”
21.同“修”。备办。
《国语·周语中》:“脩其簠簋,奉其牺象,出其尊彝,陈其鼎俎。”
韦昭注:“脩,备也。”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脩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兮幸临。”
《金瓶梅词话》第五一回:“学生不敢具酌,只脩一饭在此,以犒手下从者。”
22.同“修”。修养。
《诗·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孟子·梁惠王上》:“壮者以暇日脩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脩身絜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宋曾巩《赠大理寺丞致仕杜君墓志铭》:“为人孝友温良,以清静为学,而以澹泊自足。行脩于家,而誉闻于乡。”
23.同“修”。特指修行。
唐贾岛《青门里作》诗:“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脩。”
24.同“修”。遵循。
《商君书·更法》:“汤武之王也,不脩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史记·商君列传》作“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孔子家语·执辔》:“治国而无德法,则民无脩。民无脩,则迷惑失道。”
宋叶适《华文阁待制知庐州钱公墓志铭》:“初,孝宗虽脩绍兴故事,复与虏通使,而以其间讨军政,讲边备,阴择奇材,为有事之用。”
25.同“修”。学习;研习。
《礼记·学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脩焉,息焉,游焉。”
郑玄注:“脩,习也。”
南朝宋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脩诗贲道,称图照言。”
《周书·孝义传·张元》:“元性谦谨,有孝行。微涉经史,然精脩释典。”
26.同“修”。指练习。
《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命乐师脩鞀鞞鼓,均琴瑟管箫。”
郑玄注:“脩,均……治其器物习其事之言。”
27.同“修”。编纂,撰写。
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及《春秋》,左氏丘明所脩。”
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仲尼从而脩之,以成一经之通体。”
唐韩愈《进顺宗皇帝实录表状》:“﹝臣等﹞共加採访,并寻检诏敕,脩成《顺宗皇帝实录》五卷。”
《新五代史·后蜀世家·孟昶》:“蜀人夜表其(李昊)门曰:‘世脩降表李家’,当时传以为笑。”
28.同“修”。长。指空间距离大。
《诗·大雅·韩奕》:“四牡奕奕,孔脩且张。”
毛传:“脩,长。”
《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双枚既脩,重桴乃饰。”
李善注:“双枚,屋内重檐也……言重檐既长,因达于外。”
唐韩愈《孟生诗》:“秦吴脩且阻,两地无数金。”
29.同“修”。长。指时间久。
《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之君臣民,主社稷,治国家,欲脩保而勿失,故不察尚贤为政之本也?”
《楚辞·天问》:“咸播秬黍,莆雚是营,何由并投,而鲧疾脩盈?”王逸注:“脩,长也;盈,满也……乃知鲧恶长满天下也。”
《鶡冠子·度万》:“形神调则生理脩。”
30.同“修”。长。特指寿命长。
《陈书·高祖纪上》:“斯则兆民之命,脩短所县;率土之基,兴亡是赖。”
明宋濂《赠陆菊泉道士序》:“其事业可为世法,言语可为世教,国用之则兴,家用之则和,人身用之则脩。”
31.同“修”。长度。
《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堂脩二七,广四脩一。”
郑玄注:“脩,南北之深也,夏度以步,令堂脩十四步,其广益以四分脩之一,则堂广十七步半。”
《周髀算经》卷上:“以为勾广三,股脩四,径隅五。”
赵爽注:“从者谓之脩,股亦脩,脩,长也。”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襛纤得中,脩短合度。”
32.同“修”。特指直径。
《周礼·考工记·凫氏》:“以其鼓间为之舞脩,去二分以为舞广。”
郑玄注:“舞脩,舞径也。”舞,钟体的顶部。
33.同“修”。长处。
《淮南子·齐俗训》:“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
34.同“修”。美好;善良。
《楚辞·离骚》:“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游国恩纂义引屈复曰:“但恐衰老渐至,美名不立。”
《文选·张衡〈思玄赋〉》:“伊中情之信脩兮,慕古人之贞节。”
李善注引旧注:“脩,善也。”
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上:“﹝胡睡芗﹞慧而外姱,颖而中脩。”
35.同“修”。指贤人。谓修德之士。
《楚辞·离骚》:“謇吾法夫前脩兮,非时俗之所服。”
王逸注:“言我忠信謇謇者,乃上法前代远贤,固非今时俗之人所可服行也。”
《后汉书·霍諝传》:“此仲尼所以垂王法,汉世所宜遵前脩也。”
唐韩愈《闵己赋》:“勤祖先之所贻,勉汲汲于前脩之言。”
36.同“修”。勉励,激励。
《国语·楚语下》:“若其宠之,毅贪而无猒,既而得入,而曜之以大利,不仁以长之,思旧怨以脩其心,苟国有衅,必不居矣。”
清俞樾《群经平议·国语二》“思旧怨以脩其心”:“脩者,勉也……言思旧怨以勉励其心也。”参阅《淮南子·脩务训》题解。
37.同“修”。致;表示。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此言之诚,有如大江”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自道路开通,不忘脩意。既新奉国命加知起居,假归河北,故使情问不获果至。”参见“脩好”。
38.同“修”。通“羞”。进献。
《礼记·文王世子》:“退脩之,以孝养也。”
郑玄注:“退脩之,谓既迎而入,献之以醴。”
俞樾《群经平议·礼记二》:“脩,当读为羞。
《说文·丑部》:‘羞,进献也。’郑以献之解脩之,可知脩之犹羞之矣。”
《庄子·天地》:“孝子操药以脩慈父,其色燋然,圣人羞之。”
孙诒让《札迻·庄子郭象注》:“桉修(脩)与羞古通……《尔雅·释诂》云:‘羞,进也。’”
39.同“修”。鬍鬚。
40.同“修”。姓。
汉有屯骑校尉脩炳。见《广韵·平尤》。
II
y·u
〡ㄡˇ
〔《集韵》以九切,上有,以。〕
通“卣”。
古代酒器。
III
dí
ㄉ〡ˊ
通“涤”。
洗濯。
《周礼·春官·司尊彝》:“凡六彝、六尊之酌,鬱齐献酌,醴齐缩酌,盎齐涗酌,凡酒脩酌。”
郑玄注:“先郑云:‘脩酌者,以水洗勺而酌也。’脩,读如涤濯之涤。”
IV
tiáo
ㄊ〡ㄠˊ
〔《集韵》他彫切,平萧,透。〕
通“条”。
1.纲目。
《逸周书·周祝》:“举其脩,则有理。”
孔晁注:“脩……谓纲例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四》:“脩,即条字也。条必有理,故曰举其条,则有理。”
2.古县名。
汉置,属冀州信都国,《汉书·地理志下》:“脩,莽曰脩治。”
颜师古注:“脩,音条。”
阅读:1337
●脩(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