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词典 > 遗蹟
(遗蹟,遗迹)
亦作“遗迹”。
1.指留下的脚印。
《晋书·卫恒传》:“邕(蔡邕)作《篆势》曰:‘鸟遗迹,皇颉循。’”唐柳宗元《禅堂》诗:“心境本同如,鸟飞无遗迹。”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一章第四节:“周公告诫成王说:‘整顿你的军队,踏着禹的遗迹,走遍天下,直到海外,没有人不降服。’”
2.指古代或旧时代的人和事物遗留下来的痕迹。
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
《三国志·吴志·陆胤传》:“胤天资聪朗,才通行絜,昔历选曹,遗迹可纪。”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洹水》:“今池林绝灭,略无遗迹矣。”
宋苏轼《渚宫》诗:“谁能为我访遗迹,草中应有湘东碑。”
宋苏辙《中秋见月寄子瞻》诗:“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蹟令人看。”
元虞集《舒城县学明伦堂记》:“昔贤名人遗蹟,足以风动其人。”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二》:“此木殊方不可知,以余所经他处,未有见之者,亦圣贤之遗迹也。”
明沉德符《野获编·曆法·日圭同异》:“登封县有观象、测景二台,乃周公营洛邑时,手建遗蹟,其土圭表漏尚存。”
清曾国藩《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乃遍行营垒,周视所开地道,览战争之遗蹟。”
杨朔《永定河纪行》:“在翠微峰下,有一处古代遗迹,题做‘冰川擦痕’。”
3.犹遗墨。
《北史·崔宏传》:“﹝崔宏﹞尤善草隶,为世摹楷,行押特尽精巧,而不见遗迹。”
《南史·陈始兴王伯茂传》:“时军人于丹徒盗发晋郗昙墓,大获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及诸名贤遗迹。”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杜羔﹞忽睹屋柱烟煤之下,见字数行,拂而视之,乃其父遗迹。”
宋王谠《唐语林·伤逝》作“遗迹”。
宋苏轼《墨宝堂记》:“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艺文赏鉴》:“国亡,遗迹悉归上都,流传人间者不过残缣片幅耳。”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七:“唐李石《续博物志》:陶隐居书自奇,世传画板帖及焦山《瘗鹤铭》,皆其遗迹。”
4.谓行人遗弃脚印,毫不在意。比喻极端鄙视。
《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韦昭注:“灵王不君,罢弊楚国,三军叛之,如行人之遗弃其迹。”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序》:“王侯贵臣,弃象马如脱屣;庶士豪家,捨资财若遗迹。”
《北史·隋宗室诸王传论》:“变本宗如反掌,弃慈母若遗迹。”
5.谓忘乎形迹。
《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李善注:“《庄子》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郭象曰:‘各自足,故相忘也。’今引‘江湖’,唯取‘相忘’之义也。”
张铣注:“遗迹,谓心相知而迹相忘也。”一本作“遗迹”。
阅读:1643
●遗蹟(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