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音
音字的笔画:9画;
yīn
〡ㄣ
〔《广韵》于金切,平侵,影。〕
1.声音。
《诗·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下上其音。”
《淮南子·墬形训》:“清水音小,浊水音大。”
高诱注:“音,声也。”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摺:“不闻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郁达夫《游白岳齐云之记》:“拾小石击碑,铛铛作钟磬之音。”
2.音乐。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郑玄注:“宫、商、角、徵、羽杂比曰音。”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好音生于郑卫,而人皆乐之于耳。”
唐无名氏《冥音录》:“崔氏性酷嗜音,虽贫苦求活,常以弦歌自娱。”
3.音律。
《吕氏春秋·孟春纪》:“其音角,律中太蔟。”
《史记·律书》:“武王伐纣,吹律听声,推孟春以至于季冬,杀气相并,而音尚宫。”
清王夫之《诗广传·齐风》:“而哀乐异音,衰王异气,安危异效。”
4.口音,话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诗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
宋苏轼《祭石幼安文》:“闻人蜀音,回首粲然。”
章炳麟《訄书·方言》:“湖南之沅州,亦与贵州同音。”
5.字音,读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璵璠,鲁之宝玉,当音‘馀烦’。”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署’与‘树’音不同,当时虽武人亦知之。”
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现在最会造字的是中国化学家,许多原质和化合物的名目,很不容易认得,连音也难以读出来了。”
6.指音节。如:注音;一字一音。
7.言语;文辞。
《诗·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文选·陆机〈文赋〉》:“块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纬。”
吕向注:“言非平常之言所能经纬。”
唐白居易《后序》:“拙音狂句,亦已多矣。”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复以妙音,喻一切末觉,使知人类曼衍之大故,暨人生价值之所存。”
8.音讯;信息。
《诗·郑风·子矜》:“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汉蔡琰《胡笳十八拍》:“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
清孔尚任《桃花扇·辞院》:“双亲在,双亲在,信音未准。”
苏曼殊《与刘三书》:“前去信一封,相片三幅,何以久无覆音也。”
9.通“意”。意思;意义。
《管子·内业》:“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音。”
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八》:“音即意字也。言不可呼之以声,而但可迎之以意也。”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其言有反抗之音。”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以伟大壮丽之笔,宣独立自繇之音。”
10.通“荫”。
《左传·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择音。”
杜预注:“音,所茠荫之处,古字声同,皆相假借。”
阅读:1715
●音(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