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義
简体义字的笔画:3画;繁體義字筆畫:13畫。
(义,义)
I
yì
〡ˋ
〔《广韵》宜寄切,去寘,疑。〕
亦作“羛”。亦作“羛”。
1.谓符合正义或道德规范。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韩非子·忠孝》:“汤武自以为义而弑其君长。”
2.指按照正义或道德规范的要求。
《汉书·田叔传》:“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
《明史·于谦传》:“国家多事,臣子义不得顾私恩。”
3.认为合乎正义或道德规范而加以称许。
《史记·刺客列传》:“于是襄子大义之。”
宋叶适《中奉大夫林公墓志铭》:“诸番义公之为。”
4.理应。
《易·需》:“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高亨《周易大传今注·需》“附考”:“《易传》常以义为宜。义、宜古通用。
《旅·象传》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释文》:‘一本作宜其焚也。’此本书义、宜通用之证。”
5.适应,顺应。
《墨子·节葬下》:“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6.名分。
《商君书·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秩,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也。”
《史记·李斯列传》:“此臣主之分定,上下之义明,则天下贤不肖莫敢不尽力竭任,以徇其君矣。”
7.善良。亦指善良的行为。
《书·皋陶谟》:“彊而义。”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义,善也。谓性发彊而又良善也。”
康有为《大同书》丙部:“立法者将导人以上达,则人争向上而为义;将抑人以下达,则人争向下流而为恶。”
8.意义;道理。
《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穀梁传·昭公四年》:“《春秋》之义,用贵治贱,用贤治不肖,不以乱治乱也。”
汉王充《论衡·程材》:“董仲舒表《春秋》之义,稽合于律,无乖异者。”
9.引申为用意。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文馆》:“悉择当世聪明魁垒之士,其义非独使之寻文字,窥笔墨也。”
10.恩义;情谊。
唐元稹《莺莺传》:“及荐寝席,义盛情深。”
11.指保持恩义、情谊。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此后妾为君贞,君为妾义,两地同心,即伉俪也。”
12.谓用于施捨、救济的;为公益而不取报酬的。如:义仓,义田;义演。
13.名义上的;假的。如:义父,义儿;义齿,义肢。
14.语首助词,无义。
《书·大诰》:“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五:“义,助语词。”
15.太平天国爵名之一。
太平天国洪秀全《改定天曆诏》:“朕诏……六部、义、主、佐将、内外各省众官将兵知之。”
16.通“议”。
《战国策·东周策》:“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
《韩非子·扬权》:“上不与义之,使独为之。”
王先慎集解:“义,读为议。”
汉荀悦《汉纪·高后纪》:“高帝与吕后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义。”
《史记·吕太后本纪》及《汉书·高后纪》皆作“议”。
17.通“俄”。奸邪。
《书·立政》:“兹乃三宅无义民。”
《书·吕刑》:“鸱义姦宄。”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下》引王念孙曰:“《立政》曰:‘谋面用丕训德,则乃宅人,兹乃三宅无义民。’义,与俄同,邪也。言夏先王谋勉用大顺之德,然后居贤人于官而任之,则三宅皆无倾邪之民也。
《吕刑》曰:‘鸱义姦宄,夺攘矫虔。’义字亦是倾邪之意。”
《左传·文公十八年》:“掩义隐贼。”
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左传一》:“掩义与隐贼一律。掩犹隐也,义犹贼也……义也,贼也,皆不善之事,故掩盖之,隐蔽之也。学者但知义为仁义之义,而不知古书义字有作姦邪解者。”参见“义民”。
18.通“峨”。参见“义然”。
19.姓。
汉有义纵。见《汉书》本传。
II
yí
〡ˊ
〔《集韵》鱼羁切,平支,疑。〕
“仪”的古字。
1.仪容;状貌。
《逸周书·籴匡》:“服美义淫。”
俞樾《群经平议·周书》:“义,当读为仪。
《周官·肆师》注曰:‘古书仪但为义。’是其证也。仪淫者,威仪盛也,故与服美并举。”
《汉书·高帝纪下》:“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颜师古注引苏林曰;“行、状、年纪也。”
2.仪制;法度。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
孔颖达疏:“朝以正班爵之等义也。”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引王念孙曰:“义,读为仪。正义曰:‘朝以正班爵之等义。’等义,即等仪。
孔读得之……旧本《北堂书钞·礼仪部二》引此正作仪。”
《晏子春秋·外篇上一》:“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义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晏子外篇》:“此义字非仁义之义,乃礼仪之仪。
《周官·大司徒》:‘以仪辨等,则民不越。’郑注曰:‘仪,谓君南面臣北面,父坐子伏之属。’故曰:‘不敢乱者,长礼仪也。’古书仁义字本作谊,礼仪字本作义。”
阅读:1461
●義(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