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几
简体几字的笔画:2画;繁體幾字筆畫:12畫。
(参见几)
I
jī
ㄐ〡
〔《广韵》居履切,上旨,见。〕
1.古人坐时凭依或搁置物件的小桌。后专指放置小件器物的傢具。
《书·顾命》:“相被冕服,凭玉几。”
《礼记·檀弓下》:“有司以几筵舍奠于墓左。”
陈澔集说:“几,所以依神。”
晋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之二:“抚几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唐韩愈《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公与宾客朋游,饮酒必极醉……平居帘阁据几,终日不知有人。”
清黄轩祖《游梁琐记·龙门鲤》:“有惜别书一函,留置几上。”
曹禺《雷雨》第一幕:“沙发前的矮几上放着烟具等物。”
2.用为坐具。
晋陆翽《邺中记》:“石虎御坐几,悉漆凋画,皆为五色花也。”
II
j·
ㄐ〡ˇ
〔《广韵》居履切,上旨,见。〕
见“几几”。
III
jī
ㄐ〡
同“几”。
IV
j·
ㄐ〡ˇ
同“几”。
简体几字的笔画:2画;繁體幾字筆畫:12畫。
(几,几)
I
jī
ㄐ〡
〔《广韵》居依切,平微,见。〕
〔《广韵》渠希切,平微,群。〕
〔《广韵》其既切,去未,群。〕
亦作“几”。
1.隐微。多指事物的迹象、先兆。
《易·繫辞下》:“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韩康伯注:“几者,去无入有,理而无形,不可以名寻,不可以形靓者也。”
孔颖达疏:“几,微也,是已动之微。动,谓心动、事动,初动之时,其理未着,唯纤微而已。”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由此而言,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
清王夫之《周易外传·屯》:“阳方来而交阴,为天地之初几,万物之始兆,而屯绍乾坤以始建,信矣。”
2.时机;机会。
《史记·李斯列传》:“胥人者,去其几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遂忍之。”
《汉书·高帝纪上》:“此天亡之时,不因其几而遂取之,所谓养虎自遗患也。”
《后汉书·王允传》:“几不可后,公其图之。”
宋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今安危之几,间不容髮,日失一日,贵在及时。”
3.机要,政事。
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不操其心,而从容乎声色货利之境,以泛应乎一日万几之繁,而责事之不效,亦可谓失其本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且俄日二主之事,颇有发明,皇上若俛采远人,法此二国,诚令译署进此书,几馀披阅。”
4.危险。
《书·顾命》:“疾大渐,惟几,病日臻。”
孔传:“自叹其疾大进,笃,惟危殆。”
《荀子·尧问》:“女以鲁国骄人,几矣。”
杨倞注:“几,危也。”
5.将近;几乎。
《国语·晋语四》:“时日及矣,公子几矣。”
韦昭注;“几,近也。言重耳得国时日近。”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威王问》:“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
《史记·刘敬孙叔通列传》:“通曰:‘公不知也,我几不脱于虎口!’”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椎髻獠面,几不类人。”
《初刻拍桉惊奇》卷二九:“你做了不老成的事,几把我老人家急死。”
6.及;达到。
清顾炎武《日知录·史记通鉴兵事》:“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非后代书生所能几也。”
清方苞《陈西台墓表》:“实非两汉、唐、宋所能几。”
郑观应《盛世危言·技艺》:“夫工艺非细事也,西人之神明规矩亦断非一蹴可几也。”
7.通“刉”。宰杀。
《周礼·秋官·犬人》:“凡几珥,沉辜,用駹可也。”
郑玄注:“几读为刉,珥当为衈,刉衈者,衅礼之事。”参见“刉珥。”
8.通“讥”。呵察;查问。
《周礼·地官·司关》:“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
《管子·问》:“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闾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
尹知章注:“几,察也。”
9.通“饥”。
《逸周书·商誓》:“几、耿、肃、执,乃殷之旧。”
朱右曾校释:“《左传》:殷民七族有饥氏,六族有萧氏。‘几’即‘饥’,‘肃’即‘萧’也。”
10.通“期”。日期。
《诗·小雅·楚茨》:“卜尔百福,如几如式。”
朱熹集传:“几,期也。”
《左传·定公元年》:“子家子不见叔孙,易几而哭。”
杜预注:“几,哭会也。”
II
j·
ㄐ〡ˇ
〔《广韵》居狶切,上尾,见。〕
亦作“几”。
1.若干,多少。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夫有大功而无贵仕,其人能靖者与,有几?”唐江为《江行》诗:“越信隔年稀,孤舟几梦归?”宋杨万里《送张倅》诗:“山西劲气何曾歇,秦汉迄今几奇杰!”
2.何,什么。
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请问亚夫由几恶而得饿,英布修何德以致王,生羊积几善而获存,死者负何罪以逢灾耶?”唐刘长卿《上巳日越中与鲍侍郎泛舟耶溪》诗:“君见渔船时借问,前洲几路入烟花?”
3.怎样。
唐李白《送祝八之江东》诗:“君去西秦适东越,碧山清江几超忽。”
宋赵希迈《八声甘州》词:“几伤心,桥东片月,趁夜潮,流恨入秦淮。”
4.表示不定的少数。
《水浒传》第六五回:“哥哥放心,在此住几日,等这厮来吃酒,我与哥哥报仇。”参见“几见”。
III
jì
ㄐ〡ˋ
〔《集韵》几利切,去至,见。〕
1.通“冀”。期望,希望。
《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月以几。”
杜预注:“冀君来。”
陆德明释文:“几,音冀,本或作冀。”
《汉书·杜钦传》:“为国求福,几获大利。”
清顾炎武《吴同初行状》:“母见之,未尝不涕泣,又几其子之不死而复还也。”
2.通“纪”。年岁。
南朝梁武帝《东飞伯劳歌》:“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有一人年几小,船头立看。”
IV
qí
ㄑ〡ˊ
〔《广韵》渠希切,平微,群。〕
1.沂鄂。器物上的凹凸线纹。沂,凹纹;鄂,凸纹。
《礼记·哀公问》:“车不凋几,器不刻镂。”
孔颖达疏:“几,谓沂鄂也。”
《逸周书·器服》:“器因名有三:几、玄、茵。”
朱右曾校释:“几,如凋几之几,附缠之为沂鄂也。”
2.通“颀”。身长貌。
《史记·孔子世家》:“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
裴駰集解引徐广曰:“《诗》云:‘颀而长兮。’”司马贞索隐:“‘几’与注‘颀’,并音祈。”
V
q·
ㄑ〡ˇ
通“岂”。
阅读:1251
●几(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