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訾
訾字的笔画:13画;
I
z·
ㄗˇ
〔《广韵》将此切,上纸,精。〕
亦作“訿”。
1.不思使上司满意;不称职。参见“訾訾”。
2.诋毁;指责。
《礼记·曲礼上》:“不登高,不临深,不苟訾,不苟笑。”
孔颖达疏:“相毁曰訾。”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徵圣》:“虽欲訾圣,弗可得已。”
《新唐书·崔弘礼传》:“弘礼短于治民,少爱利,晚颇务多积,素议訿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宋便诵其文,如夙读者,且诵且訾。生跼蹐汗流,不言而去。”
鲁迅《集外集拾遗·〈游仙窟〉序言》:“《唐书》虽称其文下笔立成,大行一时,后进莫不传记,日本、新罗使至,必出金宝购之,而又訾为浮艳少理致。”
3.指诋毁、非议的话。
《新唐书·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
4.厌恨。
《逸周书·太子晋》:“四荒至,莫有怨訾,乃登为帝。”
孔晁注:“訾,叹恨也。”
5.通“飺”。参见“訾食”。
6.通“此”。这。
《老子·道经》:“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通行本作“斯”。
II
zī
ㄗ
〔《广韵》即移切,平支,精。〕
1.希求;思虑。
《礼记·少仪》:“不疑在躬,不度民械,不愿于大家,不訾重器。”
郑玄注:“訾,思也。”
《韩非子·亡徵》:“变褊而心急,轻疾而易动发,心悁忿而不訾前后者,可亡也。”
陈奇猷集释:“訾,思也。”
宋王安石《勇惠》:“临财而不訾,临难而不避者,圣人之所取,而君子之行也。”
2.衡量;计量。
《商君书·境内》:“其狱法:高爵訾下爵级。”
蒋礼鸿锥指:“訾亦量也。量其罪,贬其爵。”
晋葛洪《抱朴子·时难》:“怀其王佐之器,抱其邈世之材,秉竿拥筑,老死于庸儿之伍,而遂不遭文王、高宗者,必不訾矣。”
宋王安石《祭高枢密若讷文》:“江含海畜,其富无訾。”参见“訾相”。
3.通“赀”。钱财。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颜师古注:“訾读与赀同。赀,财也。”
元余阙《慈利州天门书院碑》:“惟此田氏,訾长厥里。”
4.通“赀”。资给。参见“訾养”。
5.通“赀”。罚款。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王曰:‘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祷,是爱寡人也。’”高亨《诸子新笺·韩非子》:“訾,借为赀。
《说文》:‘赀,小罚,以财自赎。’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是赀之本义为罚。”
6.引申为索取财物。参见“訾笮”。
7.通“恣”。放纵。
《荀子·非十二子》:“今之所谓处士者……行伪险秽而彊高言谨悫者也,以不俗为俗,离纵而跂訾者也。”
杨倞注:“訾,读为恣。”
8.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巩县西南。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单子取訾。”
杜预注:“訾在河南巩县西南。”
9.姓。
汉有楼虚侯訾顺。见《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III
zī
ㄗ
〔《集韵》津私切,平脂,精。〕
通“咨”。
嗟叹之辞。
《战国策·齐策三》:“一人曰:‘訾!天下之主,有侵君者,臣请以臣之血湔其衽。’”鲍彪注:“訾,不称意也。”
《吕氏春秋·权勋》:“子反叱曰:‘訾!退!酒也。’”
《汉书·礼乐志》:“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訾黄其何不徕下!”颜师古注:“訾,嗟歎之辞也。黄,乘黄也。歎乘黄不来下也。訾音咨。”
IV
cī
ㄘ
〔《集韵》才支切,平支,从。〕
通“疵”。
1.疾病。参见“訾厉”。
2.过失。
《礼记·檀弓下》:“故子之所刺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
郑玄注:“訾,病也。”
《吕氏春秋·知士》:“剂貌辨之为人也多訾。”
毕沅校正:“《国策》作‘疵’。
高诱注:疵,阙病也。
鲍彪注:疵,病也,谓过失。”
阅读:1378
●訾(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