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齊
简体齐字的笔画:6画;繁體齊字筆畫:14畫。
(齐,齊)
I
qí
ㄑ〡ˊ
〔《广韵》徂奚切,平齐,从。〕
“济”的被通假字。
1.整齐;平齐。
《易·说卦》:“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
高亨注:“齐者,整齐也。”
汉班固《白虎通·礼乐》:“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前蜀韦庄《台城》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2.引申指物体平直或两者表面相平。
清洪昇《长生殿·怂合》:“云中遥望鹊桥齐,隔河影半迷。”
清朱彝尊《南乡子》词:“正门前,春水初齐。”按,齐,谓水与岸相平。
3.指思想或行动一致;同心协力。
《孙子·九地》:“兵合而不齐。”
杜预注:“其兵虽合而不能一。”
《荀子·议兵》:“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
杨倞注:“齐,谓同力。”
4.正;正常。
《穀梁传·庄公三十二年》:“公薨于路寝。路寝,正寝也。寝疾居正寝,正也。男子不绝于妇人之手,以齐终也。”
俞樾《群经平议·春秋穀梁传三》:“齐之义为正。以齐终也,犹曰以正终也。”
5.相同;一样。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
朱熹集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
《荀子·富国》:“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
《宋书·谢灵运传》:“其竹则二箭殊叶,四苦齐味。”
6.犹如;好像。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溳水》:“穴中多钟乳,凝膏下垂,望齐冰雪,微津细液,滴沥不断。”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平等寺》:“遂虐甚剖心,痛齐钳齿。”
7.齐备;齐全。
《荀子·王霸》:“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四者齐也。”
杨倞注:“齐,谓无所阙也。”
唐韩翃《送客之潞府》诗:“佳期别在春山里,应是人参五叶齐。”
《红楼梦》第八三回:“各屋子里丫头们将灯火俱已点齐。”
8.一齐;都。
《史记·平准书》:“民不齐出于南亩。”
裴駰集解引李奇曰:“齐,皆也。”
《梁书·武帝纪上》:“文教与鹏翼齐举,武功与日车并运。”
《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四人齐作了一个揖。”
9.召集;集合。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三:“里正就齐了一班地方人,张家孝子扶从了扛尸的。”
10.陈列;并排。
《淮南子·原道训》:“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
高诱注:“齐,列也。”
汉扬雄《蜀都赋》:“驰逐相逢,周流往来,方辕齐毂,隐轸幽輵。”
11.谓布列。
《楚辞·招魂》:“菉苹齐叶兮,白芷生。”
闻一多校补:“‘绿苹齐叶’,言苹叶生而布列于水上也。”
12.平等;平均。
《穀梁传·襄公二十九年》:“阍,门者也,寺人也,不称名姓。阍不得齐于人。”
汉桓宽《盐铁论·地广》:“今俱是民也,俱是臣也,安危劳佚不齐,独不当调邪?”
13.平静;宁息。
14.谓同某一线或点取齐。指高低一样。
宋周邦彦《夜飞鹊》词:“兔葵燕麦,向残阳,影与人齐。”
《前汉书平话》卷中:“且休斩,先剪头髮齐眉,将新衣剥了,头面脱下,换与单薄衣服,贬在冷宫者!”萧红《桥》:“那白嫩的圆面孔,眉毛上面齐着和霜一样的帽边。”如:齐着根儿剪下来。
15.告诫;戒饬。
《书·洛诰》:“予齐百工,伻从王于周。”
王闓运《尚书笺》:“齐,饬也。”
曾运乾正读:“齐,整齐之,犹礼言戒肃也。”
16.整治;整理。
《荀子·富国》:“必将脩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平政以齐民。”
杨倞注:“齐,整也。”
《礼记·大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唐杜甫《西郊》诗:“傍架齐书帙,看题检药囊。”
17.传说中的古乐曲。
《礼记·乐记》:“温良而能断者,宜歌《齐》……《齐》者,三代之遗声也。
齐人识之,故谓之《齐》。”
18.古国名。公元前11世纪周分封的诸侯国。
春秋初期国力富强,成为霸主。
战国时为七雄之一。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
19.古地名。今山东省泰山以北黄河流域和胶东半岛地区,为战国时齐地,汉以后仍沿称为齐。
20.朝代名。
南北朝时代,南朝萧道成代宋为帝,国号齐,史称南齐;北朝高洋代北魏为帝,国号齐,史称北齐。
21.唐末起义军领袖黄巢所建的政权。
22.通“脐”。肚脐。
《左传·庄公六年》:“若不早图,后君噬齐。”
杜预注:“若齧腹齐,喻不可及。”
《庄子·大宗师》:“颐隐于齐,肩高于顶。”
王先谦集解:“齐,同‘脐’。”
《素问·腹中论》:“肓之原在齐下。”齐,一本作“脐”。
23.通“脐”。
《庄子·达生》:“与齐俱入,与汩偕出。”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水漩入处似脐。”
24.通“脐”。当中;中央。
《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
《列子·黄帝》:“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
张湛注:“齐,中也。”
25.通“脐”。适中。
《管子·正世》:“治莫贵于得齐。制民急则民迫……缓则纵。”
《淮南子·诠言训》:“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胜,平心定意,捉得其齐。”
高诱注:“齐,得其适也。”
II
zī
ㄗ
〔《集韵》津私切,平脂,精。〕
1.古指长衣下部的缉边。
《礼记·曲礼上》:“两手抠衣,去齐尺。”
《礼记·玉藻》:“凡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
郑玄注:“齐,裳下缉也。”
2.泛指长衣的下襬。
《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
汉蔡邕《行小黄县颂》:“济济群吏,摄齐升堂。”
3.谓将丧服下部的边折转缝起来。
《仪礼·丧服》:“若齐,裳内衰外。”
郑玄注:“齐,缉也。凡五服之衰,一斩四缉,缉裳者,内展之,缉衰者,外展之。”
胡培翬正义:“五服之衰与裳,有齐者,有不齐者,故云‘若齐’也。齐,谓缉其边也。不齐者,谓斩也……缉裳者则先转其边于内,缉衰者则先转其边于外,而后施鍼功也。”
4.引申指丧服。参见“齐衰”、“齐斩”。
5.通“资”。财物。
《晏子春秋·谏上五》:“公出舍,损肉撤酒,马不食府粟,狗不食饘肉,辟拂嗛齐,酒徒减赐。”
吴则虞集释引刘师培曰:“齐,即资之假字也……嗛资者,即减省所给之禄养也,故与‘减赐’并文。”
6.通“资”。见“齐斧”。
7.通“茨”。蒺藜。一种有刺的野生草本植物。
《礼记·玉藻》:“趋以《采齐》,行以《肆夏》。”按,《采齐》即《诗经·小雅》之《楚茨》,《大戴礼记·保傅》引“采齐”正作“采茨”。
8.通“粢”。古代用于祭祀的穀物。
《晋书·潘岳传》:“我簠斯盛,我簋斯齐。”参见“齐明”、“齐盛”。
III
ji·n
ㄐ〡ㄢˇ
〔《集韵》子浅切,上獮,精。〕
1.通“剪”。修剪;截断。
《仪礼·既夕礼》:“马不齐髦。”
郑玄注:“齐,翦也。”
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苏秦谓齐王章(四)》:“三晋若不愿乎,王收秦而齐其后,三晋岂敢为王骄。”
2.通“醮”。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
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三》:“齐,当读为醮。发,犹致也。昏礼,父亲醮子而命之迎。未发醮者,未致醮也。”
《礼记·郊特性》:“壹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子不嫁。”
郑玄注:“齐,或为醮。”
IV
jī
ㄐ〡
〔《集韵》牋西切,平齐,精。〕
1.通“跻”。升;登。
《礼记·乐记》:“地气上齐,天气下降。”
郑玄注:“齐,读为跻。跻,升也。”
《礼记·孔子闲居》:“其在《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齐。’”按,《诗·商颂·长发》作“跻”。
《荀子·礼论》:“祭,齐大羹而饱庶羞,贵本而亲用也。”
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三》:“齐,当为跻……跻大羹者,升大羹也。”
宋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斋》之一:“微之新诗动我目,烂若火齐金盘堆。”
2.通“齑”。指用酱拌和切碎的菜和肉。泛指酱菜或腌菜。
《周礼·天官·醢人》:“以五齐、七醢、七菹,三臡实之。”
郑玄注:“齐,当为齑……凡醯酱所和,细切为齑。”
孙诒让正义:“菜、肉之细切者通谓之齑。”
《礼记·曲礼上》:“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
郑玄注:“齐,酱属也。”
孔颖达疏:“齐,酱葅通名耳。”
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摺》:“若夫缝人裁衣,必量全体之度,庖人调味,必酌酱齐之宜。”
V
zhāi
ㄓㄞ
〔《集韵》庄皆切,平皆,庄。〕
同“斋”。
1.庄重;严肃恭敬。
《诗·大雅·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
毛传:“齐,庄。”
《礼记·祭义》:“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
郑玄注:“齐,谓齐庄。”
三国魏曹操《气出唱》:“跪受之,敬神齐。”参见“齐如”。
2.古人在祭祀或其他典礼前整洁身心,以示庄敬。
《左传·庄公四年》:“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将齐,入告夫人邓曼曰:‘余心荡。’”杨伯峻注:“齐同斋,授兵于太庙,故先须斋戒。”
《礼记·祭统》:“及时将祭,君子乃齐……及其将齐也,防其邪物,讫其耆欲,耳不听乐。”
《庄子·达生》:“必齐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唐刘肃《大唐新语·持法》:“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齐三日而后行。”
3.古人祭祀或典礼所居的宫室,所用的器物。参见“齐宫”、“齐服”、“齐牛”。
VI
jì
ㄐ〡ˋ
〔《广韵》在诣切,去霁,从。〕
“粢”的被通假字。
1.后作“剂”。将多种药料按一定比例配製而成的药物。
《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以八减之齐和煮之。”
司马贞索隐:“八减之齐者,谓药之齐和所减有八。”
《汉书·郊祀志上》:“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而事化丹沙诸药齐为黄金矣。”
颜师古注:“齐,药之分齐也。”
2.泛指药料。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精于方药,处齐不过数种,心识分铢,不假称量。”
3.后作“剂”。调剂;调和。
《商君书·战法》:“故将使民者,乘良马者不可不齐也。”
高亨注:“齐当读为调剂之剂。良马力尽,就要倒地;士兵力尽,就要战败,不可不加以调剂。”
《礼记·少仪》:“凡羞有湆者,不以齐。”
郑玄注:“齐,和也。”
4.后作“剂”。酌量。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是故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齐时早晚,任多少,适疾徐,造而勿趋,稽而勿苦,省其所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劳而身大成。”
凌曙注引卢文弨曰:“齐,酌齐也,与剂同。”
5.后作“剂”。分量。
《周礼·天官·亨人》:“亨人掌共鼎镬,以给水火之齐。”
郑玄注:“齐,多少之量。”
《礼记·王制》:“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齐异。”
孙希旦集解:“齐,分量也。”
唐刘禹锡《因论·鉴药》:“子之病,其兴居之节舛,衣食之齐乖所由致也。”
6.后作“剂”。量词。多用以计量药物。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躁者有馀病,即饮以消石一齐。”
7.后作“剂”。指调味品。
《礼记·少仪》:“凡齐,执之以右,居之以左。”
郑玄注:“齐谓食羹酱饮有齐和者也。”
8.后作“剂”。差别。
《吕氏春秋·本味》:“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高诱注:“齐,和分也……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
9.带糟的浊酒。
《周礼·天官·酒正》:“辨五味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缇齐,五曰沉齐。”
孙诒让正义:“五齐,有滓未泲之酒也……吕飞鹏云:‘五齐指酒之浊者。’”
10.引申指酿造。
唐杜牧《雪中书怀》诗:“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
11.合金。
《周礼·考工记·筑氏》:“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锺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
郑玄注:“目和金之品数。”
孙诒让正义:“《少仪》注云:‘齐,和也。’《亨人》注云:‘齐,多少之量。’故和金锡亦谓之齐,品数即谓多少之量也。”
12.界限。
《列子·杨朱》:“百年,寿之大齐。得百年者千无一焉。”
杨伯峻集释引《释文》:“齐,限也。”
章炳麟《代议然否论》:“汉土之限选,若易行矣,不以纳税为齐,而以识字为齐。计汉土识字者,十人而三,则七人无选举之柄。”
13.指极限。
汉马融《长笛赋》:“是以尊卑都鄙,贤愚勇惧,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鸟申,鸱视狼顾,拊譟踊跃,各得其齐。”
14.限制;局限。
汉仲长统《昌言》:“情无所止,礼为之俭;欲无所齐,法为之防。”
三国魏嵇康《声无哀乐论》:“今子以区区之近知,齐所见而为限,无乃诬前贤之识微,负夫子之妙察也。”
15.通“济”。成功;成熟。
《诗·商颂·长髮》:“帝命不违,至于汤齐。”
朱熹集传:“苏氏曰:‘至汤而王业成。’”
《商君书·弱民》:“法有,民安其次。主变,事能得齐。”
高亨注:“齐当读为济。
《尔雅·释言》:‘济,成也。’”
《荀子·王霸》:“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
杨倞注:“齐,当为济,以一国皆取济于义。”
16.通“济”。助长;辅助。
《管子·宙合》:“故君出令,正其国而无齐其欲……则海内来宾矣。”
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一》:“齐,读为济……此言君但求正其国而无济其私欲也。”
《荀子·儒效》:“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
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一》:“齐,读为济……言法教所及,闻见所至,则明足以及之,而不能济其法教所未及,闻见所未至也。所以然者,由其知不能类也。”
17.通“济”。止息;平定。
《管子·霸言》:“精于权,则天下之兵可齐,诸侯之君可朝也。”
俞樾《诸子平议·管子三》:“齐,读为济…天下之兵可济,谓天下之兵可止也。”
18.通“济”。好;顺利。
唐王勃《滕王阁诗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元无名氏《举桉齐眉》第三摺:“虽然是运不齐,他可也志不灰。”
明朱权《私奔相如》第四摺:“文齐福不齐。”
19.通“齌”。疾。敏捷;快速。参见“齐给”、“齐疾”。
20.通“齌”。疾。明智。参见“齐圣”。
21.通“齌”。疾。辨明。
《易·繫辞上》:“齐小大者存乎卦。”
韩康伯注:“齐,犹言辩也。”一说,齐,列,序列。见清愈樾《诸子平议·周易二》、高亨《周易大传今注》卷五。
《礼记·礼运》:“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按,齐上下,犹言“明贵贱”。参阅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小宛》“人之齐圣”说。
阅读:3275
●齊(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