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象
象字的笔画:11画;
xiàng
ㄒ〡ㄤˋ
〔《广韵》徐两切,上养,邪。〕
1.兽名。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现产于我国云南南部、印度、非洲等热带地方。有的可驯养来驮运货物。
《左传·定公四年》:“王使执燧象以奔吴师。”
《史记·孝武本纪》:“纵远方奇兽蜚禽及白雉诸物,颇以加祠。兕旄牛犀象之属弗用。”
唐韩愈《咏雪赠张籍》:“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三:“﹝温都斯坦﹞服车致远皆以象。”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2.象牙。
《礼记·玉藻下》:“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
《淮南子·泰族训》:“宋人有以象为其君为楮叶者。”
高诱注:“象,象牙也。”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李勉﹞悉搜家人犀象,投于江中而去。”
金朱之才《南越行》:“珊瑚为帐象作床,锦繖高张击铜鼓。”
3.象徵。
《易·繫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汉书·郊祀志下》:“池中有蓬莱、方丈、瀛州、壶梁,象海中神山龟鱼之属。”
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只要一看见封面上画着的一枝细长的蜡烛,便明白这是光明之象。”
4.形象;现象。
《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素问·五藏生成论》:“五藏之象,可以类推。”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养气》:“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唐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伏以祯祥之见,必有从来,物象既呈,可以推究。”
清王夫之《大心篇》:“知象者心,存象之心,亦象而已,谓之心,可乎?”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太平救世歌》》:“本军师尝考天地未启之初,其象昏冥,一无所有。”
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5.徵兆,迹象。
《易·繫辞上》:“一阖一闢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
韩康伯注:“兆见曰象。”
汉荀悦《汉纪·成帝纪四》:“五星聚东井,得天下之象也。”
晋枣据《杂诗》:“吴寇未殄灭,乱象侵边疆。”
唐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
清曹寅《三月六日登鼓楼看花》诗:“太平有象此足乐,冠盖无事宜周旋。”
6.状貌,图像。
《书·说命上》:“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
孔传:“审所梦之人,刻其形象,以四方旁求之于民间。”
汉武帝《贤良诏》:“朕闻昔在唐虞,画象而民不犯。”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谐隐》:“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
宋郑樵《〈通志〉总序》:“夫祭器尚象者,古之道也。”
《二刻拍桉惊奇》卷十九:“是日天气大寒,席中放下此盆,洒水在内,须臾凝结成象,却是一块石上坐着一个老人。”
7.想象。
《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8.法制;以法为治。
《书·舜典》:“象以典刑,流宥五刑。”
孔传:“象,法也。”
《韩诗外传》卷六:“是君之所以象典刑而民莫犯法。”
晋张协《七命》:“解羲皇之绳,错陶唐之象。”
宋叶适《上光宗皇帝札子》:“治道之象,微而难知。”
9.曆法。
《尚书中候》卷上:“钦翼皇象。”
郑玄注:“象,曆也。”
10.效法,彷效。
《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
《汉书·礼乐志》:“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宗经》:“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
宋戴埴《鼠璞·东坡非武王》:“武乐固美,而音声失传,未为尽善。使有惭德而象之,武岂得为尽美耶?”
《明史·刘宗周传》:“在正己以正百僚。必存诸中者,上可对君父,下可质天下士大夫,而后百僚则而象之。”
11.摹拟,描摹。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
唐韩愈《贺皇帝即位表》:“伏惟皇帝陛下,仪而象之,以永多福。”
宋苏洵《王荆公画像赞》:“公在荆州,或象其仪;白鬚红颜,谓公方壮。”
太平天国洪仁玕《资政新篇》:“总之谓为上帝者,能形形,能象象,能天天,能地地。”
12.类似;好像。
《左传·桓公六年》:“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杜预注:“象,类。若孔子首象‘尼丘’。”
汉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君之车音。”
晋陆机《招隐》诗:“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
清刘大櫆《雷说》:“雷之为形,非走非翔,象彼鹰隼,两翼怒张。”
13.类推;类比。
《孙子·用间》:“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杜牧注:“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
宋曾巩《戚元鲁墓志铭》:“行足以像其先人,材足以施于世用。”
明李贽《解经题》:“何以谓之至高?以无高之可象,故曰至高也。”
14.体现,表现。
《汉书·礼乐志》:“《武德舞》者,高祖四年作,以象天下乐己行武以除乱也。”
唐柳宗元《非国语上·无射》:“圣人既理,定知风俗和恒,而由吾教,于是乎作乐以象之。”
15.道教指“道”。
《老子》:“执大象,天下往。”
河上公注:“象,道也。”
16.古代通译外族语言的官。亦特指通译南方语言的官。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
郑玄注:“通夷狄之言者曰象。”
《汉书·礼乐志》:“蛮夷竭欢,象来致福。”
颜师古注引李奇曰:“象,译也。”
17.古代舞蹈名。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孔颖达疏:“舞《象》谓《武舞》也。
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史记·礼书》:“和鸾之声,步中《武》《象》,骤中《韶》《濩》,所以养耳也。”
裴駰集解引郑玄曰:“《象》,《武舞》也。”
18.古乐名。
《墨子·三辩》:“武王胜殷杀纣,环天下自立以为王,事成功立,无大后患,因先王之乐,又自作乐,命曰《象》。”
《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荆、吴、郑、卫之声,《韶》、《濩》、《武》、《象》之乐。”
李善注引张揖曰:“《象》,周公乐也。”
19.酒器。
《左传·定公十年》:“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杜预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参见“象尊”。
20.《周易》专用语,谓解释卦象的意义。亦指卦象。
《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事类》:“《大畜》之象,‘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亦有包于文矣。”
《红楼梦》第一○二回:“﹝毛半仙﹞检起钱来,嘴里说是;‘内爻已示,更请外象三爻,完成一卦。’”
阅读:2783
●象(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