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取
取字的笔画:8画;
I
q·
ㄑㄩˇ
〔《广韵》七庾切,上麌,清。〕
〔《广韵》仓苟切,上厚,清。〕
1.(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
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2.称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宋苏轼《阳关词·赠张继愿》:“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3.拿。
《书·召诰》:“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
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开库啗士,曰随所取。”
曹禺《日出》第一幕:“竹均,我的行李你怎么敢随便就取出来了。”
4.收受;索取。
《孟子·万章上》:“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5.容易地征服别国或打败敌军。
《左传·襄公十三年》:“师救邿,遂取之。凡书‘取’,言易也。”
《左传·庄公十一年》:“覆而败之,曰取某师。”
《史记·秦始皇本纪》:“蒙骜攻韩,取十三城。”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欧史书法谨严》:“攻战得地……易得曰取,如张全义取河阳是也。”
6.泛指夺得。
唐韩愈《曹成王碑》:“大小之战,三十有二,取五州十九县。”
7.捕捉;捉拿。
《诗·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新唐书·权怀恩传》:“赏罚明,见恶辄取。”
元高克礼《雁儿落过得胜令》曲:“碜可可海誓山盟,缕带难逃命,裙刀上更自刑,活取了个年少书生。”
《二刻拍桉惊奇》卷二七:“大汉指定迴风道:‘取了此人,献大王去。’”
8.迎接。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吴内传》:“于是鲍叔牙还师之莒,取小白,立为齐君。”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龙溪不来,已定差人来取家小上京去。”
9.邀请;召唤。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阿保机﹞又曰:‘我儿既没,理当取我商量,新天子安得自立。’”
《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后哲宗登基,取学士回朝,除做临安府太守。”
《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郡王﹞随即差人去灵隐寺取可常和尚来。”
10.求。
汉张衡《西京赋》:“列爵十四,竞媚取荣。盛衰无常,唯爱所丁。”
明袁宏道《经太华》诗:“不取色态妍,唯求神骨肖。”
11.招致;遭到。
《晏子春秋·内杂下十》:“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国语·晋语六》:“夫宣子,尽谏于襄灵,以谏取恶,不惮死进,可不谓忠乎!”唐杜甫《上水遣怀》诗:“中间屈贾辈,谗毁竟自取。”
12.得到。
《楚辞·天问》:“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
元锺嗣成《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陈平般冠玉精神,何晏般风流面皮?那里取潘安般俊俏容仪?”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三月东岳庙》:“各庙游人了香愿毕,于长松密柳之下取醉而归。”
13.引申为达到目的。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解纷》:“曜(熊曜)欲解其事,乃令曹官请假而权判司法。及告事人至,置之县狱。
曜就加抚慰,供其酒馔。夜深,屏人与语,告以情事,欲令逃匿。其人初致前郄;见曜有必取之色,虑不免,遂许之。”
14.采取;选拔。
《易·繫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宋曾巩《本朝政要策·任将》:“取董遵诲于仇雠,取姚内斌于俘虏,皆用之不惑。”
毛泽东《关于“三反”“五反”的斗争》一:“对中小贪污犯则取教育改造不使重犯的方针。”
15.听从。
《史记·匈奴列传》:“冒顿与韩王信之将王黄、赵利期,而黄利兵又不来,疑其与汉有谋,亦取阏氏之言,乃解围之一角。”
《敦煌变文集·舜子变》:“舜取母语,相别行至山中。”
16.任凭。
宋叶适《建会昌桥》诗:“幸无车马妨来往,买断寒蔬取意挑。”
《清平山堂话本·蓝桥记》:“妪曰:‘取郎君自便。’”
17.依托,凭藉。
《易·繫辞下》:“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
王弼注:“相取,犹相资也。”
18.治理。
《老子》:“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河上公注:“取,治也。”
《荀子·王制》:“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
俞樾《诸子平议·荀子二》:“此取字,亦当训治。取民,言治民也。”
19.副词。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孟子·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史记·酷吏列传》:“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于汤。”
20.助词。表动态。犹“得”。
唐杜甫《酬韦韶州见寄》诗:“虽无南过雁,看取北来鱼。”
清郑燮《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21.助词。表动态。犹“着”。
唐李白《短歌行》:“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宋苏轼《雨中花慢》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22.取妻。后多作“娶”。
《周易·咸》:“咸,亨利贞,取女,吉。”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王后生太子迁,迁取王皇太后外孙修成君为妃。”
《初刻拍桉惊奇》卷二十:“﹝李逊﹞取妻张氏,生子李彦青。”
23.通“聚”。
《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取,读为聚。”
《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内取兹谓禽。”
颜师古注:“取,如《礼记》‘聚麀’之聚。”
《东周列国志》第四二回:“晋文公以朝王之举,播告诸侯,俱约冬十月朔,于温地取齐。”
24.通“邹”。
春秋诸侯国名,与鲁相邻。
《韩非子·难三》:“且此亡王之俗,取鲁之民所以自美,而穆公独贵之,不亦倒乎!”陈奇猷集释:“太田方曰:‘井子章曰:取、邹音通。’是。”
25.姓。
宋有淳熙进士取希作、取应宗。见《正字通》。
II
qū
ㄑㄩ
〔《集韵》逡须切,平虞,清。〕
1.通“趋”。趋向。
《礼记·曲礼上》:“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
俞樾《群经平议·大戴礼记二》:“取当读为趣。
《释名·释言》语曰,取,趣也,是取与趣声近义通……取于人者,为人所趣向也,取人者,趣向人也。”
《管子·权修》:“故末产不禁,则野不闢;赏罚不信,则民无取。”
2.通“趋”。疾走。
《韩非子·难势》:“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而日取千里。”
《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捨同也。”
颜师古注:“取,进趣也;捨,止息也。”
《古诗源·乐府歌辞·孤儿行》:“上高堂,行取殿下堂。”
沉德潜注:“取,同‘趋’。”
《南史·齐武陵昭王晔传》:“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上已还便殿,闻晔至,引见,问之,晔称牛羸不能取路。”
3.距离;相隔。
《朱子语类》卷八五:“盖立表近南,则取日近……盖立表近北,则取日远。”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此间取县有百三十里来。”
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渡澹洋可抵其地,曰干傍,取城五十里。”
4.见“取虑”。
阅读:2819
●取(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