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膏
膏字的笔画:14画;
I
gāo
ㄍㄠ
〔《广韵》古劳切,平豪,见。〕
1.脂肪。
《诗·桧风·羔裘》:“羔裘如膏,日出有曜。”
孔颖达疏:“日出有光,照曜之时,观其裘色,如脂膏也。”
《楚辞·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轴,所以为滑也,然而不能运方穿。”
《水经注·河水三》引晋张华《博物志》:“酒泉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为沟,水有肥如肉汁。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极明,与膏无异。”
2.肥肉;肥。
《易·屯》:“屯其膏,小贞吉。”
高亨注:“膏,肥肉。”
《逸周书·器服》:“食器,甒迤膏候屑。”
《国语·晋语一》:“嗛嗛之食,不足狃也,不能为膏,而祗罹咎也。”
韦昭注:“膏,肥也。”
《灵枢经·卫气失常》:“膏者多气而皮纵缓。”
3.特指灯油。
南朝宋鲍照《秋夜》诗之一:“夜久膏既竭,启明旦未央。”
唐韩愈《答李翊书》:“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宋王安石《自州追送朱氏女弟宿木瘤僧舍》诗:“投僧避夜雨,古檠昏无膏。”
4.浓稠的煳状物。
《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枣》:“桉青州有乐氏枣,丰肌细核,多膏,肥美为天下第一。”如:牙膏;雪梨膏;润肤膏。
5.指物之精华。
汉张衡《南都赋》:“芝房菌蠢生其隈,玉膏滵溢流其隅。”
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挹以玄玉之膏,嗽以华池之泉。”
6.甘美。
《周礼·考工记·梓人》:“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
郑玄注:“致美味也。”
《山海经·海内经》:“﹝广都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
郭璞注:“言味好,皆滑如膏。”参见“膏露”。
7.丰润。
唐韩愈《苦寒》诗:“霜雪顿销释,土脉膏且黏。”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十:“所贵于枯澹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类是也。”
林纾《〈国朝文〉序》:“外质而中膏,声希而趣永。”
8.精液。
《庄子·则阳》:“并溃漏发,不择所出,漂疽疥痈,内热溲膏是也。”
成玄英疏:“溲膏,溺精也。”一说,虚劳人尿上的肥白沫。见陆德明释文。
9.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参见“膏肓”。
II
gào
ㄍㄠˋ
〔《广韵》古到切,去号,见。〕
1.润泽,滋润。
《诗·小雅·黍苗》:“芃芃黍麦,阴雨膏之。”
郑玄笺:“喻天下之民,如黍苗然,宣王能以恩泽育养之,亦如天之有阴雨之润。”
《左传·襄公十九年》:“小国之仰大国也,如百穀之仰膏雨焉。若常膏之,其天下辑睦,岂唯敝邑。”
杨伯峻注:“膏,泽也,润也。膏雨之膏为形容词,此为动词。”
唐白居易《和令狐相公》:“仁风扇道路,阴雨膏闾阎。”
2.灌注涂抹使之美润或滑润。
《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
孔颖达疏:“凝者为脂,释者为膏。以膏沃之,使之香美。”
《水经注·河水三》引晋张华《博物志》:“﹝延寿县南山出泉水,如凝脂,﹞膏车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谓之石漆。”
元揭傒斯《送毕申达弃官归养》诗序:“车既膏,马既秣,凡工为文辞者皆诗以送之。”
明高启《妫蜼子歌》:“使者远造庐,鸡鸣起膏辖。”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十四章:“往大车上膏油,只怕蘸的多了。”
3.犹沾溉。借指赴死或受死。
《汉书·苏武传》:“空以身膏草野,谁后知之?”
《后汉书·陈龟传》:“战夫身膏沙漠,居人首係马鞍。”
三国魏曹植《离缴雁赋》:“甘充君之下厨,膏函牛之鼎镬。”
明沉德符《野获编补遗·土司·缅甸盛衰始末》:“按麓川之灭,兆于孟养之入诉,其酋父子相继膏斧鑕矣。”
鲁迅《呐喊·兔和猫》:“清早起身,只见大槐树下一片散乱的鸽子毛,这明明是膏于鹰吻的了。”
阅读:1691
●膏(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