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諭
简体谕字的笔画:11画;繁體諭字筆畫:16畫。
(谕,谕)
yù
ㄩˋ
〔《广韵》羊戍切,去遇,以。〕
“愉”的被通假字。
1.告晓;告知。
《周礼·秋官·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
郑玄注:“告晓以丽罪及制刑之本意。”
孙诒让正义:“谓以刑书告晓邦国。‘制刑之本意’,谓依罪之轻重制作刑法以治之,其意义或深远难知,讶士则解释告晓之,若后世律书之有疏议也。”
《汉书·董仲舒传》:“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终始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颜师古注:“谕,谓晓告也。”
清俞正燮《癸巳类稿·俄罗斯事辑》:“高宗命理藩院移文撒纳特,告以伊犁本我地,舍愣乃我叛人,谕以大义,而遂受之。”
2.告谢。
《国语·晋语八》:“寡君之疾久矣,上下神祇,无不遍谕,而无除。”
韦昭注:“谓祭祀告谢。”
3.教导;教诲。
《淮南子·修务训》:“此教训之所谕也。”
高诱注:“谕,导也。”
宋司马光《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子孙僕役有过,徐训谕之,不轻辱骂。”
4.指告诫的言辞。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序致》:“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知寡妻之诲谕。”
5.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或指示。亦特指皇帝的诏令。
《隋书·长孙平传》:“上使平持节宣谕,令其和解。”
《清会典·办理军机处·军机大臣职掌》:“﹝皇帝﹞特降者为谕,因所奏请而降者为旨,其或因所奏请而即以宣示中外者亦为谕。”
《红楼梦》第九四回:“老爷的谕,除了上坟烧纸,要有本家爷们到他那里去,不许接待。”
鲁迅《书信集·致郑振铎》:“元谕用白话,我看大概是出于官意的。”
6.学官名。即教谕。
宋代在都城设立的小学和武学中始置教谕,元、明、清县学皆有此官,掌文庙祭祀和训诲所属生员。
《宋史·宁宗纪三》:“﹝嘉定七年八月﹞癸卯,复建宗学,置博士、谕各一人,弟子员百人。”
《水浒传》第一○一回:“话说蔡京在武学中查问那不听他谈兵,仰视屋角的这个官员,姓罗名戬,祖贯云南军达州人,现做武学谕。”
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冷官风趣》:“﹝陈廷献﹞官兰谕三十馀年,不问家人生产,唯以饮酒赋诗为事。”
7.明白;领会。
《晏子春秋·问上二七》:“举之以语,考之以事,能谕,则尚而亲之。”
唐刘知几《史通·惑经》:“窃详《春秋》之义,其所未谕者有十二。”
《太平广记》卷二五二引唐高彦休《唐阙史》:“又问曰:‘太上老君何人?’曰:‘亦妇人也。’问者益所不谕。乃曰:‘《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8.表明;显示。
《鬻子·撰吏》:“君子非人者,不出之于辞,而施之于行。故非非者行是,恶恶者行善,而道谕矣。”
《韩非子·解老》:“礼者,外节之所以谕内也。”
陈奇猷集释:“谕,表明也。”
《吕氏春秋·论威》:“故善谕威者,于其未发也,于其未通也。”
《淮南子·主术训》:“衰絰菅屦,辟踊哭泣,所以谕哀也。”
高诱注:“谕,明。”
9.比喻;比拟。
《战国策·齐策四》:“请以市谕:市,朝则满,夕则虚,非朝爱市而夕憎之也;求存故往,亡故去。”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鍼艾救之哉?”唐熊孺登《至日荷李常侍过郊居》诗:“尽搜天地物,无谕此时情。”
清钱谦益《〈徐元叹诗〉序》:“宣己谕物,言志之方也。”
10.姓。
晋有谕归,见《通志·氏族五》。
阅读:1257
●諭(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