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衡
衡字的笔画:16画;
héng
ㄏㄥˊ
〔《广韵》户庚切,平庚,匣。〕
1.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
《诗·鲁颂·閟宫》:“秋而载尝,夏而楅衡。”
毛传:“楅衡,设牛角以楅之也。”
《周礼·地官·封人》:“凡祭祀饰其牛牲,设其楅衡。”
郑玄注:“郑司农云:‘楅衡所以楅持牛也。’……杜子春云:‘楅衡,所以持牛令不得抵触人。’玄谓楅设于角,衡设于鼻,如椵状也。”
贾公彦疏:“恐抵触人,故须设楅于角。牵时须易制,故设衡于鼻。”
孙诒让正义:“后郑以衡别为一物,与楅所设异处,然此义经典未见。”参见“楅衡”。
2.车辕前端的横木。
汉焦赣《易林·归妹之益》:“三骊负衡,南取芷香,秋兰芬馥,盈满神匮。”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舟车》:“凡大车,脱时则诸物星散收藏;驾则先上两轴,然后以次间架,凡轼、衡、轸、轭,皆从轴上受基也。”
3.架在屋梁或门窗上面的横木。即桁条或檩子。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鸟舒翼以峙衡,腾蛇蟉虯而遶榱。”
李善注:“衡,四阿之长衡也。”
唐韩愈孟郊《城南联句》:“红皱晒檐瓦,黄团繫门衡。”
4.葬具,特指置放明器的木桁。
《礼记·杂记上》:“醴者,称醴也。瓮甒筲衡,实见间,而后折入。”
郑玄注:“此谓葬时藏物也。衡当为桁,所以庪瓮甒之属。”
孔颖达疏:“衡者,以大木为桁,置于地,所以庪举于瓮甒之属。”
5.横。与“纵”相对。
《礼记·檀弓上》:“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
颜师古《匡谬正俗》:“《礼》云:‘古之冠缩缝,今也衡缝。’衡即横也,不劳借音。”
宋王安石《进字说表》:“衡邪曲直,耦重交折,反缺倒仄,自然之形也。”
清魏源《圣武记》卷八:“台湾亘闽海中,袤二千八百里,衡五百里。”
6.横。横亘;横贯。
《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天下无道,循道而行,衡涂而偾。”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造筑此堨,更开沟渠,此水衡渠,上其水助其坚也。”
7.指横拿着。
《国语·晋语三》:“穆公衡凋戈出见使者。”
8.横。横逆;违逆。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计倪内经》:“是故圣人能明其刑而处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
9.战国时连横之策的省称。
《史记·苏秦列传》:“故从合则楚王,衡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汉扬雄《剧秦美新》:“至政破纵擅衡,并吞六国,遂称乎始皇。”
金元好问《天门引》:“秦王深居不得近,从破衡成欲谁信。”
10.秤杆;秤。
《国语·周语下》:“先王之制锺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韦昭注:“衡,称上衡。衡有斤两之数。”
《荀子·王霸》:“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
11.指称重量。
晋陆机《演连珠》之二:“是以物胜权而衡殆,形过镜则照穷。”参见“衡器”。
12.平。
《礼记·曲礼下》:“大夫衡视。”
郑玄注:“衡,平也。平视,谓视面也。”
13.衡量;比较。
清顾炎武《郡县论七》:“今则一切归于其县,量其冲僻,衡其繁简,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馀。”
清费锡璜《友鸥堂集序》:“当时京师名流,谈经济、稽典故、论理学、衡文章者,必期会于梅花堂。”引申为抗衡;对抗。
清李渔《怜香伴·女校》:“这等巧思谁人想得到,断然第一无疑了,谁能并定巍然特等,岂区区闺中三友敢相衡。”
14.犹胜。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15.准则;标准。
《荀子·王制》:“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
清薛福成《筹洋刍议》:“西洋各国税额,大较以值百取二十取四十为衡,又多则有值百取六十者,有值百取百者。”
《老残游记·自叙》:“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
朱自清《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古来徒歌、乐歌之别,近世小曲、自来腔之别,均以音乐为衡。”
16.古代钟顶的平处。
《周礼·考工记·凫氏》:“凫氏为锺……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
清黄生《义府·甬》:“甬谓钟至肩处,有级而稍高也……衡谓钟上平处也。”
17.古官名。掌保护巡守山林。
《国语·齐语》:“山立三衡。”
韦昭注:“《周礼》有山虞林衡之官。”参见“衡牧”。
18.古官名。掌税收。
《管子·巨乘马》:“穀失于时,君之衡籍而无止。”
马非百新诠引庞树典云:“衡,税官也……与舟鲛、虞候、祈望,同为官守之名。”
19.眉毛。亦称眉毛以上或眉目之间的部位。
《周礼·考工记·梓人》:“凡试梓饮器,乡衡而实不尽,梓师罪之。”
孔颖达疏:“先郑云:‘衡谓麋衡也’者,麋,即眉也。”
《汉书·王莽传上》:“当此之时,公运独见之明,奋亡前之威,盱衡厉色,振扬武怒,乘其未坚,厌其未发,震起机动,敌人摧折。”
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眉上曰衡。”
《后汉书·蔡邕传》:“于是公子仰首降阶,忸怩而避,胡老乃扬衡含笑,援琴而歌。”
李贤注:“衡,眉目之间也。”参见“盱衡”。
20.北斗七星的第五星。
《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司马贞索隐引《春秋运斗枢》云:“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
《汉书·天文志》:“衡殷南斗。”
颜师古注引晋灼曰:“衡,斗之中央;殷,中也。”
《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
薛综注:“衡,玉衡,北斗中星,主迴转。”
21.喻指权力中枢;权柄。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至于桓灵,奄竖执衡,朝无死难之臣,外无同忧之国,君孤立于上,臣弄权于下。”
《旧唐书·刘崇望传》:“时溥与朱全忠争衡,全忠谋兼徐泗,上表请以重臣镇徐,乃以崇望守本官,充武宁军节度使。”
22.古代天文仪器的部件,形如横管,用以观测日月星辰。
《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
孔颖达疏:“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
《宋史·天文志一》:“浑仪之制……置望筩横箫于游仪中,以窥七曜之行,而知其躔离之次者,此谓衡也。”
23.古代用以使冠冕固着于髮上的簪。
《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
郑玄注:“衡,维持冠者。”
《左传·桓公二年》:“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紘、綖,昭其度也。”
24.古代楼殿边上的栏杆。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
裴駰集解引如淳曰:“衡,楼殿边栏楯也。”
唐刘禹锡《观市》:“是日倚衡而阅之,感其盈虚之相寻也速,故着于篇云。”
25.衡山。
《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
孔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唐韩愈《送廖道士序》:“南方之山,巍然高而大者以百数,独衡为宗。”
26.衡水。
南朝宋刘义恭《艳歌行》:“求思望襄澨,歎息对衡渚。”
宋贺铸《青玉桉》词:“碧云冉冉衡皋暮,綵笔空题断肠句。”
27.即荇。水草名。
28.同“蘅”。香草名。
《楚辞·九歌·山鬼》:“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文选·宋玉〈风赋〉》:“猎蕙草,离秦衡。”
李善注:“衡,杜衡也。”
《广雅·释草》“楚蘅,杜蘅也”清王念孙疏证:“《尔雅》:‘杜,土卤。’郭注云:‘杜衡也,似葵而香。’衡,与蘅同。”
29.通“珩”。佩玉上部的横杠,用以繫璜和冲牙。
《管子·轻重乙》:“寡人之国,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于诸侯,为之有道乎?”马非百新诠:“‘衡’亦有作‘珩’者……张之象释之云:‘提,举也。珩,佩玉也,所以饰行止也。行止之饰相同,故可以互相平行。’”
《大戴礼记·保傅》:“下车以珮玉为度,上有双衡,下有双璜、冲牙,玭珠以纳其间,琚瑀以杂之。”
30.姓。
汉有衡胡。见《汉书·儒林传》。
阅读:3487
●衡(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