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仪
仪字的笔画是:5画
简体仪字的笔画:5画;繁體儀字筆畫:15畫。
(仪,仪)
yí
〡ˊ
〔《广韵》鱼羁切,平支,疑。〕
“义”的今字。“献”的被通假字。
1.容止仪表。
《诗·大雅·烝民》:“令仪令色,小心翼翼。”
郑玄笺:“善威仪,善颜色。”
《文选·曹植〈洛神赋〉》:“瑰姿艳溢,仪静体闲。”
李周翰注:“威仪体态,皆闲雅也。”
唐韩愈《河南卢氏墓志铭》:“爰归得家,九子一母,婉婉有仪,柔静以和。”
2.仪式;礼节。
《左传·昭公五年》:“是仪也,不可谓礼。礼所以守其国,行其政令,无失其民者也。”
唐崔致远《请巡幸江淮表》:“振盛仪于归阙,告休绩于登封。”
《宋史·仪卫志一》:“文谓之仪,武谓之卫。一以明制度,示等威;一以慎出入,远危疑也。”
清汪琬《王敬哉先生集序》:“至于礼乐,又往往有其义而不知习其仪,有其器而不知名其物。”
郭沫若《创造十年续编》五:“开会如仪,通过了好些议程。”
3.礼制;法规。
《荀子·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六》“同仪”:“杨注曰:‘仪谓风俗也。’念孙桉:风俗不得谓之仪,仪谓制度也。”
汉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枹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金刚经鸠异》:“﹝僧惟恭﹞不拘僧仪,好酒多是非,为众僧所恶。”
宋苏轼《奏告永裕陵祝文》:“国家推本汉仪,立郡国之庙;参用唐制,就佛老之祠。”
清黄遵宪《不忍池晚游》诗之六“不挂当时黑刀食”自注:“旧时士大夫皆佩双刀,宴饮时则悬于壁,今废此仪矣。”
4.仪物,用于礼仪的器物。
元赵孟頫《敕建大兴寺碑奉懿旨撰》:“迺若铁石、瓴甓、髹丹、垩墁之物,像绘、旛盖、函度、锺磬之仪,费皆时给。”
清全祖望《明太傅张公神道碑》:“荒山野冢,非有石麟、辟邪、翁仲之仪也,非有墓田、丙舍之寄也,然则百成之惓惓于此,其亦重可感也!”
5.礼物。
宋苏轼《赐王宗晖生日礼物口宣制》:“受兹多仪,永锡难老。”
清李渔《凰求凤·心斋》:“领了尊席,盛仪决不敢收。”
《红楼梦》第二二回:“湘云听了,只得住下,又一面遣人回去,将自己旧日作的两件针线活计取来,为宝钗生辰之仪。”如:贺仪、丧仪。
6.匹配。
《诗·鄘风·柏舟》:“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
毛传:“仪,匹也。”
7.谓比配。
《文选·颜延之〈应诏讌曲水作诗〉》:“帝体丽明,仪辰作贰。”
刘良注:“﹝太子﹞匹辰极以为副贰也。”
8.弩上的描准部件。
《墨子·备高临》:“﹝弩﹞有仪。”
孙诒让间诂:“谓为表以发弩。”
《淮南子·齐俗训》:“夫一仪不可以为发,一衣不可以出岁。仪必应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
高诱注:“仪,弩招头也。射百发,远近不可皆以一仪也。”
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四》“有仪”:“仪即弩机牙后之上出者,《梦溪笔谈》所谓‘望山’。以仪为准,可窥弦矢之高下。”
9.古代观测日影的表柱,以立木为之。
《荀子·君道》:“仪正则景正。”
王引之《经义述闻·尔雅上》“仪,榦也”引王念孙曰:“桢、翰、仪、榦,皆谓立木也。”
10.仪器。
《后汉书·律曆志中》:“诏书下太常,令史官以仪校天,课度远近。”
宋苏颂《新仪像法要·游仪》:“其仪为双环,在三辰仪内。”如:浑天仪;地球仪;测绘仪。
11.取法;效法。
《国语·周语下》:“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
晋葛洪《抱朴子·臣节》:“仪萧曹之指挥,羡张陈之奇画。”
元揭徯斯《逸士陈君墓志铭》:“君娶王氏,为妇为母,内外皆仪之。”
康有为《〈人境庐诗草〉序》:“我仪其人欤,则吾乡黄公度京卿其不远耶!”
12.引申为法,作为准则。
《晏子春秋·外篇下一》:“博学不可以仪世,劳思不可以补民。”
张纯一校注:“王云:‘言孔子博学而不可为法于世。’”唐柳宗元《南岳云峰寺和尚碑》:“﹝皇帝﹞乃命五岳求厥元德,以仪于下。”
13.表率;标准;准则。
《管子·任法》:“法者不可不恒也,存亡治乱之所从出;圣君所以为天下大仪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焉。”
尹知章注:“君为天下之仪表也。”
《艺文类聚》卷五三引《尸子》:“夫买马不论足力,以白黑为仪,必无走马矣;买玉不论美恶,以大小为仪,必无良宝矣;举士不论才,而以贵势为仪,则伊尹管仲不为臣矣。”
《孔子家语·入官》:“言之善者在所日闻,行之善者在所能为。故君上者民之仪也,有司执政者民之表也。”
元戴表元《祭徐母吴氏夫人文》:“有闺门贞淑之节,而能督饰孩稚,家仪塾范,与父师均。”
14.拟想;推测;忖度。
《国语·周语下》:“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
汪远孙发正:“《说文》‘仪,度也。’是‘仪’亦度也。”
《大戴礼记·四代》:“公曰:‘吾未能知人,未能取人。’子曰:‘君何不观器视才!’公曰:‘视可明乎?’子曰:‘可以表仪。’”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记中》“可以表仪”:“桉:仪,度也。‘可以表仪’,谓可以其形于外者揆度之。”
《汉书·外戚传·许皇后》:“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某诸生》:“﹝诸生某﹞独笼烛行僻衖中,相去一矢地外,有红衣女子行其前,相略甚美,心仪之:曷追及一睹华容?”
15.古天子四辅之一。
《尚书大传》卷二:“﹝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仪后丞,左辅右弼。”仪,一本作“疑”。
16.适宜。
《礼记·大学》:“《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孔颖达疏:“仪,宜也。”
《文选·束晰〈补亡诗序〉》之六:“《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仪也。”
李善注:“毛苌《诗传》曰:‘仪,宜也。’”清戴震《序剑》:“余闻君子之于物也,左之右之,维其仪之。”
17.人民,百姓。
《隶释·汉堂邑令费凤碑》:“梨仪瘁伤,泣涕连漉。”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汉隶拾遗》:“迺绥二县,梨仪以康。”
18.来。
晋颜延之《赭白马赋》:“惟德动天,神物仪兮。”
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皇甫真人》:“后,大将子也,生于营中。生之日,有黑凤仪于营前大黑石上。”
元刘诜《送范主一宪郎》诗:“翩翩凤凰翎,终当仪九天。”
明竹痴居士《齐东绝倒》第一齣:“经年巡海内,夙夜亮天工,允执其中,瑞应仪庭凤。”
19.通“娥”。参见“仪皇”、“仪景”。
20.姓。
汉有仪长孺。见《后汉书·马援传》。
阅读:1129
●仪(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