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燧
燧字的笔画:16画;
suì
ㄙㄨㄟˋ
〔《广韵》徐醉切,去至,邪。〕
1.古代取火用具。火镜,一种青铜凹面镜,用以向日取火。
《周礼·考工记·輈人》:“金有六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郑玄注:“鉴燧,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三:“夫金锡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
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五章第二节:“《考工记》叙述製青铜法,分青铜为六种……第六种铜锡各半可造镜及燧(日光下取火的镜)。”
2.古代取火用具。木燧,按季节用不同的木料製成,鑽以取火。
《论语·阳货》:“旧穀既没,新穀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刘宝楠正义:“周氏柄中《典故辨正》:‘鑽燧之法,书传不载。’揭子宣《璇玑遗述》云:‘如榆刚取心一段为鑽,柳刚取心方尺为盘,中凿眼,鑽头大,旁开寸许,用绳力牵如车,鑽则火星飞爆出窦,薄煤成火矣。此即《庄子》所谓木与木相摩则燃者。古人鑽燧之法,意亦如此。’今桉揭说颇近理。若然,则春取榆柳者,正用两木,一为鑽,一为燧也。其枣杏桑柘,意亦然矣。”
《淮南子·本经训》:“鑽燧取火,构木为台。”
唐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时卫士皆佩火燧。”
胡三省注:“燧,取火之木也。”
3.犹鑽。参见“燧木”。
4.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与白昼使用的“烽”相对。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
晋张协《七命》:“千钟电釂,万燧星繁。”
宋黄机《满江红》词之二:“长淮路、夜亭警燧,晓营吹角。”一说,昼燔燧,夜举烽。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筑亭候,修烽燧。”
李贤注引《前书音义》:“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
峻青《秋色赋·烟墩》:“烟墩,又名烽火台,是古时边疆报警的一种设备……如有敌警,夜则举火为号,以相传告,名曰举烽;昼则点燃狼粪,白烟烛天,名曰燔燧。”
5.后亦泛称边境报警的烽火,不分昼夜。
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烈燧千城,通驿万里。”
唐温庭皓《观山灯献徐尚书》诗之一:“焚书翻见字,举燧不招兵。”
明吾丘瑞《运甓记·广州运甓》:“玉篆苔封,金汤燧息。”
6.烽火台。
《墨子·号令》:“北至城者三表,与城上烽燧相望。”
《后汉书·西羌传序》:“至王莽辅政……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
7.指边城。
南朝梁江淹《立学诏》:“今关燧无虞,时和岁稔,远迩同风,华夷慕义。”
8.火炬;火。
三国魏曹植《应诏诗》:“前驱举燧,后乘抗旌。”
宋梅尧臣《晚云》诗:“黕黕日脚云,断续如破滩……又改为连牛,缀燧怀齐单。”
清魏源《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蚁壤溃江河。”
9.焚烧;点燃。
《淮南子·说山训》:“以絜白为污辱,譬犹沐浴而抒溷,薰燧而负彘。”
高诱注:“烧薰自香,楚人谓之薰燧也。”
晋陆云《晋故豫章内史夏府君诔》:“高禄未融,凶焱中燧。”
宋曾巩《说用》:“今夫群而居,缝而衣,燧而食,筑土石、构竹木而庐者,其嗜慾众矣。”
《金史·谋衍传》:“忽大风,不能燧火,路暗莫相辨。”
10.燧人氏的简称。
唐张九龄《龙池圣德颂》:“粤若古始,肇有君臣,巢燧之前,寂寞无纪。”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祀昊天乐章》:“德惭巢燧,化劣唐虞。”
清魏源《贵溪象山龙虎山诸诗》之四:“慨睹江河下,喟然缅巢燧。”
阅读:1232
●燧(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