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俳
俳字的笔画:10画;
I
pái
ㄆㄞˊ
〔《广韵》步皆切,平皆,并。〕
1.杂戏。
《史记·李斯列传》:“是时二世在甘泉,方作觳抵优俳之观。”
2.指表演杂戏的人,俳优。
《汉书·广川王去传》:“后去数置酒,令倡俳臝戏坐中,以为乐。”
颜师古注:“俳,杂戏者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遣刘岱。
王忠击之,不克。”
裴松之注引《魏略》:“五官将知忠(王忠)尝噉人,因从驾出行,令俳取冢间髑髅繫着忠马鞍,以为欢笑。”参见“俳优”。
3.诙谐,滑稽。
宋周密《齐东野语·用事切当》:“其用事可谓中的,然或者则谓失之俳耳。”
明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陆诗语俳体不俳也。”参见“俳谐”。
4.对偶,骈俪。
章炳麟《文体略》自注:“桉宋代以来,言文章者,皆谓俪语为俳。”参见“俳偶”。
5.病废,瘫痪。
《素问·脉解》:“内夺则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王冰注:“俳,废也……肾气内夺而不顺,则舌瘖足废。”
6.姓。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七·姓氏志》:“《新城旧事》云,邑有仉姓、俳姓、其姓、见姓。”
II
pái
ㄆㄞˊ
〔《集韵》蒲枚切,平灰,并。〕
通“徘”。
《淮南子·本经训》:“民纯朴则目不营于色,耳不淫于声,坐俳而歌谣,被髮而浮游。”参见“俳佪”。
阅读:1309
●俳(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