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顙
简体颡字的笔画:16画;繁體顙字筆畫:19畫。
(颡,颡)
s·ng
ㄙㄤˇ
〔《广韵》苏朗切,上荡,心。〕
1.额头。
《易·说卦》:“其于人也,为寡髮,为广颡,为多白眼。”
孔颖达疏:“为广颡,额阔为广颡。”
《孟子·滕文公上》:“其颡有泚,睨而不视。”
赵岐注:“颡,额也。”
清戴名世《〈天籁集〉序》:“倘其见此集而比量于白氏之裔孙,吾不知其颡有泚而汗浃于背否也。”
董必武《闻杜斌丞先生在西安遇害为长句吊之》:“大颡虯髯骨相奇,胸罗武库是吾师。”
2.头。
汉扬雄《太玄·傒》:“上九,傒尪尪,天扑之颡。”
范望注:“颡,头也。”
唐白行简《李娃传》:“有长髯者,拥铎而进,翊卫数人,于是奋髯扬眉,扼腕顿颡而登。”
清洪昇《长生殿·舞盘》:“袅金裙,齐作留仙想,舞住敛霞裳。重低颡,山呼万岁拜君王。”
3.颊。
《孔子家语·困誓》:“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
王肃注:“颡,颊也。”
4.叩头,稽颡。
《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再拜颡。”
何休注:“颡者,犹今叩头矣。”
5.嗓子;喉咙。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鼻病诸候·食诸物误落鼻内候》:“颃颡之间,通于鼻道。”
6.谓置物于喉中吹之。
宋沉括《梦溪笔谈·权智》:“尝有病瘖者,为人所苦,含冤无以自言。听讼者试取叫子令颡之,作声如傀儡子,粗能辨其一二,其冤获伸。”参见“颡叫子”。
7.用同“搡”。勐推。
阅读:1590
●顙(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