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夏
夏字的笔画:10画;
I
xià
ㄒ〡ㄚˋ
〔《广韵》胡雅切,上马,匣。〕
1.大。
《方言》第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槐榆》:“人谓夏者大也,非时之所谓夏也。予曰:古人以厦为大者,非无取义。夏日之屋,非大不凉,与三时有别,故名厦为屋。训夏以大,予特未之详耳。”参见“夏屋”。
2.大屋;大殿。
《楚辞·九章·哀郢》:“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
王逸注:“夏,大殿也。”
《文选·〈楚辞·招魂〉》:“冬有穾夏,夏室寒些。”
李善注:“夏,大屋也。”
3.五色。
《周礼·天官·染人》:“染人掌染丝帛,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
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宋叶适《送周明叔王成叟并上昌甫仲止二兄》诗:“琢琱而佩环,染夏为裳衣。”
4.古代汉民族自称,也称华夏、诸夏。
《书·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姦宄。”
孔传:“夏,华夏。”
《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文选·班固〈幽通赋〉》:“皇十纪而鸿渐兮,有羽仪于上京,巨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谣。”
李善注:“夏,诸夏也。”
5.指中夏,中原地区。
唐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其先姓乌石兰,九代祖勐,始从拓跋氏入夏,居河南。”
马通伯校注:“夏,谓中夏也。”
6.禹乐名。
《礼记·乐记》:“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大章》,章之也;《咸池》,备矣;《韶》,继也;《夏》,大也;殷周之乐尽矣。”
郑玄注:“《夏》,禹乐名也。言禹能大尧舜之德。”
7.泛指大乐歌。
《诗·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郑玄笺:“夏,大也……乐歌大者称夏。”
8.舞名。文舞。
《穀梁传·隐公五年》:“始初也,穀梁子曰:‘舞夏,天子八佾,诸公六佾,诸侯四佾。’”范宁注:“夏,大也;大谓大雉;大雉,翟雉。佾之言列,八人为列,又有八列,八八六十四并执翟雉之羽而舞也。”
杨士勋疏:“注:独奏文舞。释曰:‘礼有文舞,有武舞。文舞者,羽籥是也。’”
《孔子家语·论礼》:“两军相见……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舞》,《夏籥》序兴。”
王肃注:“夏,文舞也。”
9.水名。
夏水。传说此水冬竭夏流,故名。故道从湖北省沙市东南分长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
《楚辞·九章·哀郢》:“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楚辞·九章·哀郢》:“惟郢路之辽远兮,江与夏之不可涉。”
10.水名。
汉水的别称。
《左传·昭公十三年》:“王沿夏,将欲入鄢。”
杜预注:“夏,汉别名。顺流为沿,顺汉水南至鄢。”
11.佛教语。僧徒称年为夏。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五九:“《尔雅》注云:‘一终名岁。’又‘取岁星行一次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皆据一终为名,今比丘或言腊,或云夏,言两同其事也。一终之义。”
12.朝代名,即夏后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禹子启所创立的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13.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称天王大单于,国号夏。也称大夏。建都统万城(今陝西省横山西北)。
14.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于公元618年自立为王,国号夏。初建都乐寿(今河北省献县),次年迁洛州(今河北省永年东南)。
15.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北宋仁宗时,党项羌贵族赵元昊所建。史称西夏,亦简称夏。建都兴庆(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
16.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元末明玉珍所建。都重庆。
17.姓。
II
xià
ㄒ〡ㄚˋ
〔《广韵》胡驾切,去禡,匣。〕
夏季。四季的第二季。阴曆四月至六月。
《书·洪范》:“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红楼梦》第七十回:“展眼已是夏末秋初。”
III
ji·
ㄐ〡ㄚˇ
〔《集韵》举下切,上马,见。〕
木名。亦作“檟”、“榎”。参见“夏楚”。
阅读:3967
●夏(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