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絮
絮字的笔画:12画;
I
xù
ㄒㄩˋ
〔《广韵》息据切,去御,心。〕
1.粗丝绵。
《急就篇》卷二:“绛缇絓紬丝絮绵。”
颜师古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孟子·滕文公上》:“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
《汉书·文帝纪》:“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疋,絮三斤。”
颜师古注:“絮,绵也。”
唐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诗:“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鎌。”
2.弹鬆的棉花。
《艺文类聚》卷八五引裴氏《广州记》:“蛮夷不蚕,採木绵为絮。”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婚礼,纳綵有:合欢、嘉禾……绵絮。”
3.称白色易扬而轻柔似絮者。
北周庾信《杨柳歌》:“独忆飞絮鹅毛下,非复青丝马尾垂。”
唐温庭筠《菩萨蛮》词:“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
清纳兰性德《梦江南》词:“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
4.在衣、被等物内铺进丝绵或棉絮等。
唐李白《子夜吴歌》之四:“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宋汪莘《忆秦娥》词:“空相忆,寒衣未絮,荻花狼藉。”
《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太太又叫长姐儿把那个新絮的小马褥子、袍袱、褐衫、雨伞这些东西,都拿来交给她大奶奶。”
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婆婆把棉裤翻过来,掉过去,看了又看,就挑开眼了:这儿针脚大啦,那儿絮得不匀啦,刺打了几句。”
5.古代的一种头巾。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
裴駰集解:“应劭曰:‘陌额絮也。’晋灼曰:‘《巴蜀异物志》谓头上巾为冒絮。’”司马贞索隐:“《方言》云:‘幪巾,南楚之间云“陌额”也。’”汉刘向《说苑·正谏》:“﹝吴王﹞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6.优柔寡断。
宋史浩《两钞摘腴》:“方言以濡滞不决绝为絮,犹絮之柔韧牵连无边幅也。
富韩并相时,偶有一事,富公疑之久不决。
韩谓富曰:‘公又絮!’富变色曰:‘絮,是何言也?’刘夷叔尝用为《如梦令》云:‘休休絮絮,我自明朝归去。’”
7.引申为噜囌。
《朱子语类》卷六九:“此爻何曾有这义,都是硬入这意,所以说得絮了。”
8.腻烦。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促织儿外面斗声相聒,小即小,天生的口不曾合,是世间虫蚁儿里的活撮,叨叨的絮得人怎过。”
《红楼梦》第三四回:“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李准《李双双小传》八:“红薯这东西才吃新鲜,吃的久了容易吃絮。”
II
chù
ㄔㄨˋ
〔《广韵》抽据切,去御,彻。〕
调拌;调製。
唐白居易《和微之三月三十日四十韵》:“鱼鱠芥酱调,水葵盐豉絮。”
《新唐书·王焘传》:“母有疾,弥年不废带,视絮汤剂。”参见“絮羹”。
III
nǜ
ㄋㄩˋ
〔《广韵》尼据切,去御,娘。〕
姓。
汉有絮舜。见《汉书·张敞传》。
阅读:1848
●絮(简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