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幢

幢字的笔画:15画;

I

chuáng

ㄔㄨㄤˊ

〔《广韵》宅江切,平江,澄。〕

1.一种旌旗。垂筒形,饰有羽毛、锦绣。古代常在军事指挥、仪仗行列、舞蹈表演中使用。

《韩非子·大体》:“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

《方言》第二:“翿、幢,翳也。

楚曰翿,关西关东皆曰幢。”

郭璞注:“舞者所以自蔽翳也。”

《宋史·仪卫志六》:“幢,制如节而五层,韬以袋,绣四神,随方色,朱漆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梦狼》:“翁入,果见甥,蝉冠豸绣坐堂上,戟幢行列。”

2.见“幢幢”。

3.用同“橦”。竿柱;枝干。

《后汉书·舆服志上》:“鸾旗者,编羽旄列繫幢旁。”按,汉蔡邕《独断》作“编羽毛引繫橦旁”。

唐韩愈《楸树》诗:“青幢紫盖立童童,细雨浮烟作綵笼。”

宋周必大《四次韵答江西美》诗:“眼看碧幢擎盖绿,心惭白鹄立槐黄。”

4.佛教的一种柱状标帜,饰以杂彩,建于佛前,表示麾导群生、制伏魔众之意。后用以称经幢,即写经于其上的长筒圆形绸繖;亦用以称石幢,即刻经于其上的石柱形小经塔。

唐白居易《如信大师功德幢记》:“幢高若干尺,圜若干尺,六隅七层,上覆下承,佛仪在上,经咒在中,记讚在下。”

《法苑珠林》卷十二:“﹝阿鼻﹞城内有七铁幢,火涌如沸,铁融,流迸涌出。”参见清叶昌炽《语石·经幢》。

5.古代军事编制名。参见“幢校”、“幢将”。

II

zhuàng

ㄓㄨㄤˋ

〔《广韵》直绛切,去绛,澄。〕

1.张挂在舟车上的帷幔。

《急就篇》卷三:“蒲蒻蔺席帐帷幢。”

颜师古注:“帷者围也。形如车盖者谓之幢,言其童童然也。”

《后汉书·班固传》:“抚鸿幢,御矰缴,方舟并骛,俛仰极乐。”

李贤注:“《广雅》曰:‘幢谓之帱。’幢音直江反,即舟中之幢盖也。”

《隋书·礼仪志五》:“诸王三公有勳德者,皆特加皁轮车,驾牛,形如犊车。但乌漆轮毂,黄金凋装,上加青油幢,朱丝络,通幰或四望。”

2.量词。用于建筑物或其他矗立物。

俞平伯《燕知草·重过西园码头》:“非但北京、天津也者没有去成,即在上海租着的一幢洋房也没有全家搬去住。”

洪深《香稻米》第二幕:“稻场上堆着五七幢稻草,在那温和的冬日阳光中,高似一座座的金塔。”

孙犁《白洋淀纪事·碑》:“站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阅读:1239

●〖汉字〗幢(拼音版)

●〖汉字〗幢(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幣

⇛后一个汉字:幡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