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
简体渐字的笔画:11画;繁體漸字筆畫:14畫。
(渐,渐)
I
jiàn
ㄐ〡ㄢˋ
〔《广韵》慈染切,上琰,从。〕
1.古水名。即今浙江,亦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
《说文·水部》:“渐,渐水。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
朱骏声通训:“渐源有二:北源出今安徽徽州府诸山;南源出今浙江严州府诸山。合流至萧山县,合浦阳江,经杭州府城东南,至龛赭二山之间入海。”
清王鸣盛《蛾术编》卷二九:“﹝渐水﹞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渐即浙也。自其出黟则为渐,自其至山阴则为浙。”
2.缓进;逐步。
《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史记·孝景本纪论》:“至孝景,不复忧异姓,而晁错刻削诸侯,遂使七国俱起,合从而西乡,以诸侯太盛,而错为之不以渐也。”
宋曾巩《鸿雁》诗:“性殊凡鸟自知时,飞不乱行聊渐陆。”
3.逐渐发展的过程。
《管子·明法》:“姦臣之败其主也,积渐积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且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皆为之有渐,建之有素。”
《水浒传》第一一○回:“却说这江南方腊造反已久,积渐而成,不想弄到许大事业。”
4.(疾病)严重;加剧。
《书·顾命》:“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
《列子·力命》:“季梁得疾,七日大渐,其子环而泣之。”
张湛注:“渐,剧也。”
明彭时《彭文宪公笔记》:“至初十,来疾,大渐,乃处置后事。”
《清史稿·太祖纪》:“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
5.疏导。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论》:“禹之功大矣,渐九川,定九洲,至于今诸夏艾安。”
裴駰集解引徐广曰:“渐者亦引进通导之意也。”
6.开端,起始。
《新唐书·王綝传赞》:“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明徐渭《代云南策问》之一:“骄子谇母,此渐不可长也。”
冰心《去国·斯人独憔悴》:“看他们请愿的条件,哪一条是办得到的?就是都办得到,政府也决然不肯应许,恐怕启学生干政之渐。”
7.引申为端倪;迹象。
汉王充《论衡·明雩》:“雨颇留,湛之兆也;暘颇久,旱之渐也。”
宋叶适《辩兵部郎官朱元晦状》:“淮既罢去,陛下趣熹入对,用为郎官,人知陛下进熹有渐,无不称庆。”
清夏燮《中西纪事·粤东要抚》:“既被占踞,不惟该夷船悉由其便,即我商船驶入内洋,亦必遭其搜括,闻已早露其渐。”
8.条件;前提。
《子华子·执中》:“生者死之对,有者无之反;庳者隆之因,亏者成之渐。”
唐柳泽《上睿宗书》:“宠禄之过,罪之渐也,非安之也。”
《东周列国志》第六八回:“史臣论:陈氏厚施于民,乃异日移国之渐,亦由君不施德,故臣下得借私恩小惠,以结百姓之心耳。”
9.次序。
《史记·吴太伯世家》:“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致焉。”
10.引申为依照次序。
《宋史·河渠志二》:“昔大河在东,御河自怀卫经北京,渐历边郡,馈运既便,商贾通行。”
11.成长;滋长。
《孔丛子·嘉言》:“子张曰:‘女子必渐乎二十而后嫁,何也?’”
《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
李善注:“《尚书》曰:‘草木渐苞。’孔安国曰:‘渐,进长。’”唐元稹《册文武孝德皇帝赦文》:“六十有七年兵革大试,其事何哉?据逸安而易萌渐也。”参见“渐包”。
12.逐渐。
《汉书·李广利传》:“天子业出兵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属渐轻汉。”
曹禺《日出》第二幕:“唱声渐低,方达生进。”
13.正,正当。
唐李商隐《喜雪》诗:“粉署闱全隔,霜台路渐赊。”
前蜀韦庄《江城子》词:“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
宋陈允平《塞垣春》词:“渐一声雁过南楼也,更细雨,时飘洒。”
14.旋即,不久。
宋黄庭坚《踏莎行》词:“明日重来,落花如绮,芭蕉渐展山公启。”
宋吕渭老《早梅芳近》词:“染眉山对碧,匀脸霞相照。渐更衣对客。微坐自轻笑。”
15.至,到。
晋羊祜《让开府表》:“今天下自服化以来,方渐八年。”
宋刘过《从军乐》诗:“儿时鼓箧走京国,渐老一第犹未叨。”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向花阴底潜身立。渐审听多时,方见伊端的。”
16.《易》卦名。卦形为艮下巽上。
《易·渐》:“渐,女归吉,利贞。”
王弼注:“《渐》者,渐进之卦也。”
17.佛教语,指说法的浅深次第。亦谓主张信徒须历长期修行,始得心明累尽,达到涅槃境界。与“顿”相对。
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三下:“明渐顿者,渐明次第,藉浅由深。”
唐宗密《〈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序》:“故仙苑觉场,教兴渐、顿,渐设五时之异,空有迭彰。”
明徐渭《翠乡梦》第一齣:“有一辈使拳头,喝神骂鬼,和那等盘踝膝闭眼低眉,说顿的,说渐的,似狂蜂争二蜜各逞两下酸甜。”
清龚自珍《重辑〈六妙门〉序》:“昔者大师判八教曰: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
18.人体穴位名。
《素问·骨空论》:“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王冰注:“阳明之脉渐上颐而环唇,故以侠颐名渐也,是谓大迎。大迎在曲颔前同身寸之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足阳明脉气所发,刺可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若灸者,可灸三壮。”
19.用同“惭”。参见“渐恧”。
II
jiān
ㄐ〡ㄢ
〔《广韵》子廉切,平盐,精。〕
“湛”的被通假字。
1.流入;入。
《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孔传:“渐,入也。”
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上:“自昔天僖之末,政渐宫闱,能协元臣,议尊储极。”
清遯庐《维新梦·大同》:“都尉啊,谢你渐海功高,补天技巧。”
2.淹没;浸泡。
《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王逸注:“渐,没也。言泽中香草茂盛,覆被径路……水卒增益,渐没其道,将至弃捐也。”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杨倞注:“渐,渍也。”
《汉书·晁错传》:“丈五之沟,渐车之水,山林积石,经川丘阜,草木所在,此步兵之地也。”
颜师古注:“渐读曰瀸,谓浸也,音子廉反。”
宋沉辽《云陵观大水》诗:“春雨淫不已,江水一夕涨。初闻渐其栅,离明已三丈。”
3.引申为殁,死亡。
《文选·韦孟〈讽谏〉诗》:“享国渐世,垂烈于后。”
李善注:“应劭曰:‘元王立二十七年而薨,垂遗业于后嗣。渐世,没世也。’渐,没也。”
4.沾湿;溅湿。
《诗·卫风·氓》:“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唐韩愈《朝归》诗:“顾影听其声,赬颜汗渐背。”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水尽头》:“石罅乱流,众声澌澌,人踏石过,水珠渐衣。”
5.滋润;润泽。
《墨子·尚贤下》:“雨露之所渐,粒食之所养。”
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兖徐接壤,素渐河润,未及下车,仁声先洽。”
宋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华山》之二:“嘘云吐雾雨,生育靡不渐。”
6.熏染,习染。
《荀子·大略》:“君子之所渐,不可不慎也。”
汉王充《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争夺之心,长大之后,或渐利色,狂心悖行,由此生也。”
唐颜真卿《右武卫将军赠臧公神道碑铭》:“夙渐《诗》《礼》,恭承教义。”
《资治通鉴·秦昭襄王五十二年》:“故招延募选,隆势诈,上功利,是渐之也。”
胡三省注:“渐,浸渍也。言势诈功利渐染以成俗。”
7.欺诈。
《书·吕刑》:“民兴胥渐,泯泯棼棼。”
孙星衍疏:“渐犹诈也。”
《荀子·不苟》:“知则攫盗而渐,愚则毒贼而乱。”
晋潘岳《西征赋》:“张舅氏之姦渐,贻汉宗以倾覆。”
8.见“渐渐”。
III
qián
ㄑ〡ㄢˊ
〔《集韵》慈盐切,平盐,从。〕
通“潜”。
潜伏。
《荀子·修身》:“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
王念孙《读书杂志·荀子一》:“渐读为潜,《韩诗外传》正作潜。
《洪范》‘沉潜刚克’,文五年《左传》及《史记·宋世家》潜并作‘渐’。”
IV
chán
ㄔㄢˊ
〔《集韵》锄衔切,平衔,崇。〕
通“巉”。
山石高峻貌。
唐刘禹锡《有僧言罗浮事因为诗以写之》:“君言罗浮上,容易见九垠。渐高元气壮,汹涌来翼身。”参见“渐渐”。
阅读:2433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