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
(和声,和声)
I
1.和谐的乐音。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
晋袁宏《后汉纪·明帝纪上》:“使丝竹与俎豆并存,羽旄与揖让俱用,正言与和声同发。”
宋苏轼《集英殿秋宴教坊词致语口号》:“高秋爽气明宫殿,元祐和声入管絃。”
2.调和声调;协和声调。
《书·舜典》:“声依永,律和声。”
孔传:“言当依声律以和乐。”
周秉钧注引俞樾曰:“依其所咏以定五声,是谓声依永。又患其不和也,而以六律六吕和之,是谓律和声。”
《旧唐书·音乐志三》:“礼惟崇德,乐以和声。”
刘师培《文说》:“和声依永,八音于焉克谐;六律五声,五言于焉出纳。”
3.音乐术语。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
II
1.词、曲中的衬词。原为歌曲中常由他人应和的部分,如“贺贺贺”、“何何何”之类。
宋沉括《梦溪笔谈·乐律一》:“诗之外,又有和声,则所谓曲也。古乐府皆有声有词,连属书之,如曰‘贺贺贺’、‘何何何’之类,皆和声也……唐人乃以词填入曲中,不复用和声。”
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唐人朝成一诗,夕付管絃,往往声希节促,则加入和声。凡和声皆以实字填之,遂成为词。”
2.随声附和。
明李贽《圣教小引》:“余自幼……尊孔子不知孔夫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研,和声而已。”
阅读:1632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