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
衷字的笔画:10画;
I
zhōng
ㄓㄨㄥ
〔《广韵》陟弓切,平东,知。〕
1.贴身内衣。
《说文·衣部》:“衷,里亵衣。”
段玉裁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
唐兰《长沙马王堆汉軑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遣策考释》:“‘衷二丈二尺,广五尺’:衷就是中字。穿在衣服里面的叫做衷。”
2.谓贴身穿着;穿在裡面。
《左传·宣公九年》:“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通于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戏于朝。”
宋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襌》:“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
3.引申为藏在裡面。
汉王符《潜夫论·述赦》:“先帝制法,论衷刺刀者。”
汪继培笺:“‘衷’与‘衷甲’之‘衷’同。”
清景星杓《山斋客谭·枉狱孽报》:“﹝其弟﹞遂购匕首衷于身。”参见“衷甲”。
4.内心。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也。”
唐骆宾王《上吏部裴侍郎书》:“情蓄于衷,事符则感;形潜于内,迹应斯通。”
明张居正《重刊〈大明集礼〉序》:“盖编摩缀拾,虽出于一时诸臣之手,而斟酌损益,皆断自圣衷。”
巴金《家》二五:“这是你底由衷之言吗?”
5.中心,中央。
《左传·闵公二年》:“佩,衷之旗也。”
杜预注:“旗,表也,所以表明其中心。”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州绰及之,射殖绰,中肩,两矢夹脰,曰:‘止,将为三军获;不止,将取其衷。’”
6.中途。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
《国语·晋语四》:“谋而无正,衷而思始。”
韦昭注:“衷,中也。中道思其初时。”
7.中断。
《左传·隐公九年》:“戎人之前遇覆者,奔,祝聃逐之,衷戎师,前后击之,尽殪。”
杨伯峻注:“衷借为中,中断之意。此谓因三处伏兵突起,将戎师折为数段。”
8.折中;裁断。
《梁书·昭明太子统传》:“刘僕之议,即情未安。可令诸贤更共详衷。”
清薛福成《援越南议上》:“通中外之隔阂,衷群说于一是。”如:莫衷一是。
9.正,正派。
《左传·昭公六年》:“叔向曰:‘楚辟,我衷,若何效辟!’”杜预注:“辟,邪也;衷,正也。”
10.善。
《书·汤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
孔传:“衷,善也。”
太平天国洪仁玕《军次实录》:“实信降衷下民之天父上帝,非信异端杂教之邪说也。”
11.忠诚。
《荀子·子道》:“孝子不从命,乃衷。”
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孙汝听注:“衷,诚也。”
清周亮工《〈广金石韵府〉序》:“字学之必衷于古,亦犹是也。”
12.通“盅”。
南朝宋鲍照《望孤石》诗:“浮生会当几?欢酌每盈衷。”
13.姓。
南唐有衷愉,见《正字通》。
II
zhòng
ㄓㄨㄥˋ
〔《广韵》陟仲切,去送,知。〕
〔《广韵》陟弓切,平东,知。〕
适当,恰当。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服之不衷,身之灾也。”
杜预注:“衷,犹适也。”
《后汉书·梁统传》:“孔子曰:‘刑罚不衷,则人无所厝手足。’衷之为言,不轻不重之谓也。”
《南史·王藻传》:“又出入之宜,繁省难衷,或进不获前,或入不听出。”
清方苞《田间先生墓表》:“每恨独学无所取衷。”
阅读:1855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