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疏
(参见注疏)
1.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宋人将十三经之汉注唐疏合刊,“注疏”之称始流行。
唐韩愈《冬荐官殷侑状》:“前件官兼通三传,傍习诸经,注疏之外,自有所得……以臣所见,堪任御史、太常博士。”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国史云:‘庆曆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清俞樾《茶香室丛钞·捨注疏立异论》:“若舍注疏而立异论,不可辄许。”
郭沫若《文艺论集·王阳明礼赞》:“儒家的精神、孔子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是已经歪变了的。”
2.记述,记载。
《三国志·蜀志·杨戏传》:“其戏之所赞而今不作传者,余皆注疏本末于其辞下,可以觕知其髣彿云尔。”
晋袁宏《<后汉纪>序》:“末吏区区,注疏而已,其所称美,止于事义。”
阅读:1372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