牴牾
(牴牾,抵牾)
亦作“牴啎”。
1.抵触,矛盾。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况左右配属,班荀之与郑戴,又名牴牾。”
金王若虚《史记辨惑一》:“溷淆差互,一至于此。盖不惟牴牾于经,而自相矛盾亦甚矣。”
《明史·罗通传》:“通本谦所举,而每事牴牾,人由是不直通。”
清李渔《闲情偶寄·居室·联匾》:“柱圆板方,柱窄板阔,彼此牴牾,势难贴服。”
章炳麟《秦献记》:“僕射周青臣用面谀显,淳于越相与牴啎,衅成而秦燔书。”啎,一本作“梧”。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五篇:“《隋志》有《列异传》三卷……两《唐志》皆云张华撰,亦别无佐证,殆后有悟其牴牾者,因改易之。”
2.引申谓用言语顶撞、冒犯。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江城》:“翁姑薄让之,女牴牾不可言状。翁姑忿怒,逼令大归。”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戴监生》:“老人遂发怒声曰:‘稚子何敢牴牾先辈!’”
阅读:1163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