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
简体伪字的笔画:6画;繁體偽字筆畫:11畫。
(伪,伪)
I
wěi
ㄨㄟˇ
1.人为。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汉王充《论衡·明雩》:“天至贤矣,时未当雨,伪请求之,故妄下其雨,人君听请之类也。”
2.奸伪;欺诈。
《书·周官》:“恭俭惟德,无载尔伪。”
孔传:“言当恭俭惟以立德,无行姦伪。”
《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史记·日者列传》:“才不贤而託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有人者进,有财者礼,是伪也。”
3.伪装;假装。
《左传·文公十三年》:“乃使魏寿馀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
唐韩愈《唐故国子司业窦公墓志铭》:“公视从史益骄不逊,伪疾经年,轝归东都。”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上》:“察卒,汾阳伤之,吾因伪丈夫衣冠,投名为察弟,请事汾阳。”
沉钧儒《〈申屠氏〉序言》:“六一立使人以礼葬昌,于是女伪为色喜,艳装入室,六一既至,即以匕首刺之帐中,并杀其侍者二人。”
4.虚伪;虚假。
《易·繫辞下》:“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孔颖达疏:“情为实情,伪为虚伪。”
《淮南子·俶真训》:“是故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
唐韩愈《桃源图》诗:“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清恽敬《康诰考上》:“马氏融、王氏肃皆以‘康’为国名,与孔传合。
孔传伪,不足信。”
鲁迅《书信集·致萧军萧红》:“由我看来,大约北人直爽,而失之粗,南人文雅,而失之伪。粗自然比伪好。”
5.僭伪。指非法的政权。
晋殷仲文《解尚书表》:“遂乃宴安昏宠,叨昧伪封。”
宋岳飞《奏乞出师札子》:“前功不遂,致使战地陷伪,忠义之人,旋被屠杀。”
《花月痕》第四五回:“肇受投贼,受了伪职,踞了枞阳,拥有淮北千馀里盐利。”
杨朔《雪花飘在满洲》:“日本侦探的嗅觉真象猎犬一样的敏锐,他们当然是接到山海关伪警察署的报告了。”
6.通“帷”。
《礼记·丧大记》:“饰棺……素锦褚,加伪荒。”
郑玄注:“伪,当为‘帷’。”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随部》:“伪,假借为‘帷’……伪、帷一声之转。”
7.通“为”(wéi)。实行。
《逸周书·史记》:“昔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而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俱身死国亡。”
《淮南子·齐俗训》:“夫乘奇技伪邪施者,自足乎一世之间;守正脩理,不苟得者,不免乎飢寒之患。”
8.通“为”(wèi)。替。
《战国策·秦策二》:“甘茂辞不往,苏秦伪谓王曰:‘甘茂,贤人也。’”
《史记·楚世家》:“楚威王伐齐,败之于徐州,而令齐必逐田婴。
田婴恐,张丑伪谓楚王曰:‘王所以战胜于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今王逐婴子,盼子必用矣。复搏其士卒以与王遇,必不便于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II
é
ㄜˊ
1.通“讹”。改变;变化。
《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晋骊姬之反情。”
王逸注:“伪,犹变也。青蝇变白使黑,变黑成白,以喻谗佞。”
《汉书·王莽传中》:“予之南巡,必躬载耨,每县则薅,以劝南伪。”
颜师古注:“伪,读曰‘讹’。讹,化也。”南伪,《书·尧典》作“南讹”,《史记·五帝本纪》作“南为”。
2.通“讹”。错误;差错。参见“伪谬”。
3.通“吪”。动。
《集韵·平戈》:“吪,《说文》:‘动也。’引《诗》‘尚寐无吪’,或作‘伪’。”
章炳麟《文学说例》:“﹝《方言》﹞‘伪(音讹)谓之仡。’注:‘船动摇之貌也。’今南人皆谓动摇船曰‘划’,则其遗语也。”
III
guì
ㄍㄨㄟˋ
钱币。
IV
wéi
ㄨㄟˊ
义未详。
阅读:1387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