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密
1.稀疏与稠密。
三国魏何晏《景福殿赋》:“斑閒赋白,疏密有章。”疏密,一本作“疏密”。
南朝梁简文帝《答湘东王上王羲之书》:“试笔成文,临池染墨,疏密俱巧,真草皆得。”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三》:“古无真正楷书……至国朝,文徵仲先生始极意结构,疏密匀称,位置适宜。”
2.简与繁;略与详。
《后汉书·文苑传下·祢衡》:“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
3.粗疏与精密。
《晋书·律曆志中》:“六十日中疏密可知,不待十年。”
《隋书·律曆志中》:“大象元年,太史上士马显等,又上《丙寅元曆》,抗表奏曰:‘……去年冬,孝宣皇帝乃诏臣等,监考疏密,更令同造。’”宋曾巩《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如臣之说为可采者,其推行之法,陆贽所陈,惟陛下察其疏密,详加损益,取进止。”
4.宽严。
《晋书·刑法志》:“咸康之世,庾冰好为纠察,近于繁细,后益矫违,复存宽纵,疏密自由,律令无用矣。”
5.鬆散与坚实。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宋沉括《梦溪笔谈·象数一》:“其法先治一室,令地极平,乃埋律琯,皆使上齐,入地则有浅深……地有疏密,则不能无差忒。”
6.疏远与亲密。
宋苏舜钦《大理评事程君墓志铭》:“又乐赈人急难,不间疏密。”
7.高下。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南西厢》翻本既不可无,予又因此及彼,而有志于《北琵琶》一剧……但能保与自手所填诸曲,如已经行世之前后八种,及已填未刻之内外八种,合而较之,必有浅深疏密之分矣。”
阅读:1464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