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
兀字的笔画:3画;
I
wù
ㄨˋ
〔《广韵》五忽切,入没,疑。〕
“掘”的被通假字。
1.高耸貌。
《说文·儿部》:“兀,高而上平也。”
段玉裁注:“凡从兀声之字,多取孤高之意。”
唐卢照邻《〈南阳公集〉序》:“逶迤绰约,如玉女之千娇;突兀峥嵘,似灵龟之孤朴。”
2.独立。
唐顾非熊《途次怀归》诗:“陇头禾偃乳乌飞,兀倚征鞍倍忆归。”
宋范成大《过松江》诗:“去年匹马兀春寒,今此孤篷窘秋热。”
3.谓独立貌。
清吴从先《金小品传》:“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郁达夫《沉沦》:“他总装出一种兀不可犯的样子来。”
4.光秃。
唐韩愈《嘲鲁连子》诗:“鲁连细而黠,有似黄鹞子;田巴兀老苍,怜汝矜爪觜。”
唐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
5.静止;使静止。
晋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宋苏轼《送澹公》诗之一:“何以兀其心,为君学虚空。”
6.无知貌。
《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浑万象以冥观,兀同体于自然。”
李善注:“兀,无知之貌也。”
唐刘知几《史通·申左》:“设使世人习《春秋》而唯取两传也,则当其时二百四十年行事,茫然阙如,俾后来学者兀成聋瞽者矣。”
唐李公佐《古岳渎经》:“[兽]蹲踞之状若猿猴,但两目不能开,兀若昏昧。”
7.昏沉貌。
晋刘伶《酒德颂》:“兀然而醉,豁尔而醒。”
唐武元衡《秋日对酒》诗:“百忧纷在虑,一醉兀无思。”
宋王禹偁《池上作》诗:“醉浮船底兀,吟绕履痕多。”
8.仓促。
宋何薳《春渚纪闻·何张遗句南金录》:“伯鹏尝与余分韵赋诗,继有一诗督余所作,云‘坐中病竞分明久,驴上敲推兀未裁’。”参见“兀突”。
9.断一足之称。引伸为斩,断。
《后汉书·袁谭传》:“未有弃亲即异,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
《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兀髮剪头披短褐,假作家生一贱人。”参见“兀者”。
10.摇晃。
唐皮日休《孤园寺》诗:“艇子小且兀,缘湖荡白芷。”
宋杨万里《春尽感兴》诗:“青灯白酒长亭夜,不胜孤舟兀徐波。”
明李东阳《昼梦用杜韵》:“梦疑空蝶有时化,兀如风舟不受牵。”
11.仍,还。
唐杜甫《壮游》诗:“黑貂宁免弊,斑鬓兀称觞。”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摺:“俺父亲尚兀是他亲兄弟,却教俺乱棒胡敲忍下的,也要想个人心天理终难昧。”
明沉鲸《双珠记·卖儿系珠》:“说到堪伤泪自流,沉痛黄泉兀未休。”
王统照《春雨之夜》:“我翻来覆去兀是睡不宁贴,又觉得身上微微有点痛。”
12.某些词的前缀。参见“兀谁”、“兀那”。
II
wū
ㄨ
见“兀秃”。
阅读:1895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