則
简体则字的笔画:6画;繁體則字筆畫:9畫。
(则,则)
I
zé
ㄗㄜˊ
〔《广韵》子德切,入德,精。〕
1.划分等级。
《书·禹贡》:“咸则三壤,成赋中邦。”
孔颖达疏:“土壤各有肥瘠,贡赋从地而出,故分其土壤为上中下,计其肥瘠,等级甚多,但举其大较定为三品。”
2.引申为等级。
《汉书·叙传下》:“《坤》作墬势,高下九则。”
颜师古注引刘德曰:“九则,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3.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周礼·春官·大宗伯》:“五命赐则。”
郑玄注:“则,地未成国之名。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赐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之地者,方三百里以上为成国。”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参阅《汉书·王莽传中》。
4.相同,均等。
《左传·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类,官职不则。”
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则犹等也,均也。”
《吕氏春秋·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走者,取则行钧也。”
5.标准权衡器。
秦权铭文《始皇廿六年诏书》:“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史记·律书》:“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
《汉书·律曆志上》:“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衡而钧权矣。是为五则。”
《宋史·律曆志一》:“其则,用铜而镂文,以识其轻重。”
湘潭出土宋铜则铭文:“铜则,重一百斤。黄字号。”
清王筠《说文句读·刀部》:“则,盖即今之天平法马也。”
6.谓权衡,衡量。
《三国志·蜀志·张嶷传》:“取古则今。”
7.规律;法则。
《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汉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安有常则?千变万化,未始有极!”
8.规章;法度。
《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厥子孙。”
《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
郑玄注:“则亦法也。典、法、则所用异,异其名也。”
汉张衡《东京赋》:“辩方位而正则,五精帅而来摧。”
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陈琳》:“复睹东都辉,重见汉朝则。”
9.楷模;准则。
《诗·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
晋陆机《文赋》:“俯贻则于来叶,仰观象于古人。”
元刘祁《归潜志》卷三:“不若居高养蒙,不为世网所羁,颇以李白为则。”
巴金《家》二五:“这期间,不顾一切阻挠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
10.彷效;效法。
《易·繫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史记·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
《三国志·魏志·鲜卑传》:“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
宋叶适《司马温公祠堂记》:“而廉夫畏其洁,高士则其操,儒先宗其学。”
明方孝孺《许士修墓铭》:“言必出乎正,动必由乎礼。趋捨取予,咸则乎古之君子。”
11.犹形迹。
《敦煌变文集·难陀出家缘起》:“唯愿世尊莫形则,要甚从头请说看。”
蒋礼鸿通释:“形则,就是形迹。”
12.作,做。
宋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笋蕨都无且则休,菜无半叶也堪羞。”
《二刻拍桉惊奇》卷八:“沉将仕谨依其言,不敢则一声。”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我上面流血的那一位,虽滴滴地流着,直到第一次枪声稍歇,我们爬起来逃走的时候,他也不则一声。”
13.立即,马上。
《汉书·王莽传上》:“应声涤地,则时成创。”
14.副词。犹乃,就是。加强肯定语气。
《左传·哀公十五年》:“虽陨于深渊,则天命也。”
《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策命慈往抚安焉”裴松之注引《江表传》:“卿则州人,昔又从事,宁能往视其儿子,并宣孤意于其部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5.副词。即,就。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
《荀子·荣辱》:“粮食大侈,不顾其后,俄则屈安穷矣。”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
16.副词。犹乃,才。
《诗·小雅·出车》:“既见君子,我心则降。”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17.副词。只,仅。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宋刘克庄《贺新郎·张倅生日》词:“怕则怕,追锋徵起。”
元关汉卿《沉醉东风》曲:“忧则忧鸾孤凤单,愁则愁月缺花残,为则为俏冤家。”
《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许多房奁,尽被官府籍没了,则藏得这物。”
18.连词。表承接。a.用于顺承,犹即,就。
《易·繫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寒来。”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闻龙且军破,则恐。”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19.连词。表承接。b.用于逆承,犹言原来,早已。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藁矣。”
宋苏轼《石钟山记》:“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画皮》:“心疑所作,乃逾垝垣,则室门亦闭。”
20.连词。表承接。c.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结果,犹言就,那么。
《孟子·梁惠王上》:“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唐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红楼梦》第十三回:“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21.连词。表转折,犹却。
汉王充《论衡·儒增》:“实欲言十则言百,百则言千矣。”
唐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红楼梦》第二回:“这两句文虽甚浅,其意则深。”
沉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则爱他的师傅,一近身时就潇洒快乐了许多。”
22.连词。表平列。
《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今若暂停举选,或恐所害实深,一则远近惊惶,二则人士失业。”
《红楼梦》第二五回:“谁知宝玉昨儿见了他,也就留心,想着指名唤他来使用,一则怕袭人等多心,二则又不知他是怎么个情性,因而纳闷。”
23.连词。表递进。犹而。
《荀子·君道》:“人主不能不有游观、安燕之时,则不得不有疾病、物故之变焉。”
《史记·蒙恬列传》:“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
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饮则食兮寿而康。”
24.连词。表假设。犹若,如果。
《书·洪范》:“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
《史记·高祖本纪》:“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金王若虚《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虽然再三,则渎,亦恐徒劳耳。”
25.连词。表因果。犹因此,所以。
《易·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左传·昭公二十年》:“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则多死焉。”
《后汉书·孔融传》:“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
26.连词。表选择。
《韩非子·显学》:“今夫与人相若也,无丰年旁入之利,而独以完给者,非力则俭也。”
汉贾谊《治安策》:“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
27.连词。表让步。犹言固然,虽然。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
晋傅玄《马先生传》:“巧则巧矣,非尽善也。”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摺:“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
28.助词。用于句中,无实义。
《诗·齐风·鸡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29.助词。用于句末,表语气,犹只,哉,者。
《国语·楚语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则。”
俞樾《群经平议·国语二》:“则亦与只同……《楚辞·大招篇》每句末皆用只字,盖楚语然也。”
《荀子·宥坐》:“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
元无名氏《云窗梦》第四摺:“早来到也,咱见相公去则。”
30.助词。用于句首。无义。
明王衡《鬱轮袍》第一摺:“则我姓裴名迪,关中人也。”
《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则你这安西府汉子,姓甚名谁?”
31.量词。犹篇,条。如宋洪迈《容斋随笔》卷一标“二十九则”。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六:“佛书以一条为一则。”
艾芜《笑话一则》:“我们乡下,流行一则笑话。”
32.通“贼”。害。
《书·盘庚中》:“汝有戕则在乃心。”
杨树达曰:“则假为贼。”见《积微居读书记·读〈尚书〉札记》。
《老子》:“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高亨正诂:“则读为贼,害也。”
33.通“测”。测度。
《墨子·备水》:“置则瓦井中,视外水深大以上,凿城内水渠。”
岑仲勉注:“则同测。”
《史记·礼书》:“小人不能则也。”
《荀子·礼论》作“小人不能测也。”
34.通“测”。深。
《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闻一多校释:“则读为测……测与远对举,测训深,深亦远也。”
35.通“侧”。隐蔽。
《楚辞·九怀·尊嘉》:“望淮兮沛沛,滨流兮则逝。”
王逸注:“意欲随水而隐遁也。”
闻一多校释:“则当为侧。”
36.通“侧”。偏;旁。参见“则微”。
II
zhī
ㄓ
姓。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一·奇姓》:“诸城有则姓,音支。”
阅读:3872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