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汉字/字典 > 地

地字的笔画:6画;

I

ㄉ〡ˋ

〔《广韵》徒四切,去至,定。〕

“墬”的今字。

1.大地。与“天”相对。

《易·繫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唐柳宗元《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

2.指地球。

毛泽东《送瘟神》诗之一:“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3.地面;陆地。

《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

《左传·僖公四年》:“公(献公)至,毒而献之。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

唐杜甫《秋兴》诗之七:“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只见这人站在当地,只管乱喊。”

4.领土,属地;地区。

《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

《淮南子·兵略训》:“夫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战者,不能立其功。”

唐韩愈《梁国惠康公主輓歌》之二:“秦地吹箫女,湘波鼓瑟妃。”

马君武《军行》诗:“祖国尺寸地,不许今人失。”如:各地;内地;外地。

5.土地;田地。

《周礼·地官·载师》:“以廛里任国中之地,以场圃任园地。”

《史记·平准书论》:“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彊君。”

丁玲《松子》:“他们全靠着庙周围六七亩地生活。”

6.特指旱地。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合作化模范邓家乡》:“浙江省寿昌县邓家乡……田一千三百二十亩,占(总面积)百分之七;地五百五十四点六三亩,占(总面积)百分之三。”

7.地方;场所。

《管子·八观》:“明君者,闭其门,塞其涂,弇其迹,使民毋由接于淫非之地。”

汉王充《论衡·言毒》:“太阳之地,人民促急。”

唐李白《关山月》诗:“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红楼梦》第一回:“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如:根据地;发祥地。

8.地位。

《孟子·离娄下》:“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赵岐注:“不在其位,故劳佚异。”

《周书·窦毅传》:“以毅地兼勳戚,素有威重,乃命为使。”

宋王安石《上宋相公书》:“伏惟阁下以直道相先帝,虽已不在政事之地,然纯德至行,九州四海所共矜式。”

9.地步;馀地。

《韩非子·说难》:“有欲矜以智能,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多为之地,使之资说于我,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

宋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通和者,所以成上下之苟安,而为妄庸两售之地。”

明沉德符《野获编·列朝二·配天配上帝》:“世宗既分祀天地于南北郊矣,其后以太祖、太宗并配天为非礼,遂省去太宗之祀,盖阴为献皇地也。”

清王韬《平贼议》:“振作士气,即所以励品学,练才识,为他日治地也。”

10.指所达到的境界。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乃力学三十年,今乃能造此地。”

11.心意活动的领域。

《宋史·儒林传八·何基》:“榦告以必须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如:见地;识地。

12.路程;面积。

唐李白《妾薄命》诗:“长门一步地,不肯暂迴车。”

南唐李煜《破阵子》词:“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芳草茸茸去路遥,八百里地秦川春色早。”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从梅村到下甸足足有十里地。”

13.居住。

《书·盘庚下》:“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

杨树达《积微居读书记·尚书说·盘庚下》:“地,居也。”

14.犹分别,区别。

《韩非子·难三》:“齐国方三千里,而桓公以其半自养,是侈于桀纣也,然而能为五霸冠者,知侈俭之地也。”

陈奇猷集释:“《韩非子》用地字义近于分别。

《八经篇》:‘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与此句法同,而以地字与分字相对为文,则地近于分别之义确矣。”

15.花纹图桉或文字的衬托面;底子。

《三国志·魏志·东夷传》:“今以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罽十张……答汝所献贡直。”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定势》:“虽复契会相参,节文互杂,譬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楚国郑大夫有先左丞遗衣一箧,裤有绣者,白地白绣,鹅黄地鹅黄绣,裹肚则紫地皁绣。”

鲁迅《野草·过客》:“女孩--约十岁,紫发,乌眼睛,白地黑方格长衫。”

16.我国省、自治区以下,县以上设置的行政区域“地区”的简称。如:省、地、县;地委。

17.通“第”。门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已觅得婚处,门地粗可。”

《新唐书·李揆传》:“初,苗晋卿数荐元载,揆轻载地寒。”

18.通“第”。副词。但,只。

《汉书·丙吉传》:“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

颜师古注:“李奇曰:‘地犹第也。’地亦但也,语声之急也。”

II

de

˙ㄉㄜ

1.助词。附着在“立”、“坐”、“卧”等不及物动词后面。有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时态助词“着”。

《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也不知他仔细,只见他在那里住地,依旧挂牌做生活。”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摺:“山门下立地。”

王季思注:“地,助词。立地,犹云立着也。”

2.助词。结构助词。状语的标志。

唐李白《越女词》之四:“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脸儿稔色百媚生,出得门来慢慢地行。”

峻青《黎明的河边》二:“大雨像一片巨大的瀑布,从西北的海滨横扫着昌潍平原,遮天盖地地捲了过来。”

3.助词。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宋张先《八宝装》词:“此时无限伤春意。凭谁诉,厌厌地。”

《礼记·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宋朱熹集注:“故程子曰:‘此一节,子思喫紧为人处,活泼泼地。’读者其致思焉。”

茅盾《春蚕》一:“老通宝背嵴上热烘烘地,像背着一盆火。”参阅吕叔湘《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

阅读:2450

标签: 杨树 植物 自然

●〖汉字〗地(拼音版)

●〖汉字〗地(繁體版)

⇚前一个汉字:圳

⇛后一个汉字:圯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