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邪
(无邪,无邪)
1.谓无邪僻,无邪曲。
《礼记·乐记》:“中正无邪,礼之质也。”
《史记·李斯列传》:“臣无邪,则天下安;天下安,则主严尊。”
宋朱熹《恕斋记》:“盖饰不过侈,而简不至陋;起居便适,而视听无邪。”
巴金《灭亡》第六章:“她刚要猜想这是什么事,但另一个念头立刻捉着了她,她底美丽的脸上又出现了无邪的娇笑。”
2.我国古代诗教的一种观点。谓诗的最高标准是中和雅正,谓之“无邪”。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明诗》:“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文献通考·经籍五》:“盖知诗人之意者,莫如孔孟;虑学者读《诗》而不得其意者,亦莫如孔孟,是以有‘无邪’之训焉。”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
3.指物体中分没有偏差。
《周礼·考工记·弓人》:“凡为弓……析干必伦,析角无邪。”
郑玄注:“亦正也。”
阅读:1324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