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
郎字的笔画:8画;
láng
ㄌㄤˊ
〔《广韵》鲁当切,平唐,来。〕
1.官名。
战国时已有,秦汉时沿置,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员额无定。均属于郎中令(后改为光禄勋)。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
东汉以尚书台为实际的行政中枢,其分曹任事者为尚书郎,职责范围与过去的郎官不同。后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汉书·苏武传》:“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宋王安石《送文学士倅邛州》诗:“操笔赋《上林》,脱巾选为郎。”
清曹寅《西园种柳述感》诗:“把书堪过日,学射自为郎。”参见“郎官”、“郎中”。
2.青少年男子的通称。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时瑜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
唐杜甫《少年行》:“马上谁家白面郎,临轩下马坐人床。”
明汤显祖《牡丹亭·肃苑》:“预唤花郎,扫清花径。”
3.对他人之子的敬称。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还家十馀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郗嘉宾丧,左右白郗公:‘郎丧。’既闻,不悲……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李景让﹞除剑南节度使。未几,请致仕。客有劝之曰:‘僕射廉洁,纵薄于富贵,岂不为诸郎谋耶?’”鲁迅《书信集·致王冶秋》:“令夫人令郎均吉。”
4.女婿。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南阳有人……性殊俭吝,冬至后女婿谒之,乃设一铜瓯酒,数脔獐肉;婿恨其单率,一举尽之。主人愕然,俛仰命益,如此者再;退而责其女曰:‘某郎好酒,故汝常贫。’”
《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帝遣中使崔延琛至成都,遇绍琛军,绐之曰:‘吾奉诏召孟郎,公若缓兵,自当得蜀。’”胡三省注;“孟知祥妻,太祖弟克让女也,故呼为孟郎。俗谓婿为郎也。”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曰:‘愿郎(指张生)远业功名为念,此寺未可久留!’”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十四:“听人说,你老人家的郎是个好角色。”原注:“郎,女婿。”
5.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称呼。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郗嘉宾丧,妇兄弟欲迎妹还,终不肯归。曰:‘生纵不得与郗郎同室,死宁不同穴!’”唐李商隐《留赠畏之》诗之二:“待得郎来月已低,寒暄不道醉如泥。”
宋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词:“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
田汉《天涯歌女》歌词:“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小妹妹唱歌郎奏琴,郎呀咱们俩是一条心。”
6.对男子的敬称。
唐李白《横江词》之五:“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7.偶亦用作自称。
唐刘禹锡《元和十一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清王昙《住谷城之明日谨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诗:“江东馀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
8.旧时奴僕对主人的称呼。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温水》:“文(范文)为奴时,山涧牧牛,于涧水中得两鳢鱼,隐藏挟归,规欲私食,郎知,检求,文大惭惧。”
熊会贞参疏:“僕称主曰郎,见《唐书·宋璟传》。”
《旧唐书·宋璟传》:“天官侍郎郑善果谓璟曰:‘中丞奈何呼五郎(张易之)为卿?’璟曰:‘以官言之,正当为卿;若以亲故,当为张五。足下非易之家奴,何郎之有?郑善果一何懦哉!’”清顾炎武《日知录·郎》:“郎者,奴僕称其主人之辞。”
9.北朝人子呼其父称郎。
《魏书·节义传·汲固》:“宪(李宪)即为固长育至十馀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
清顾炎武《日知录·郎》:“又按北朝人子呼其父,亦谓之郎。”
10.明时称微贱者。
清俞樾《茶香室丛钞·老爷》:“江阴汤廷尉《公馀日录》云:‘明初闾里间称呼有二等:一曰秀,一曰郎。秀则故家右族颖出之人,郎则微裔末流群小之辈。’”
11.称僧。
清袁枚《随园随笔·僧可称郎》:“魏有三高僧:支谦、支谅、支谶。谚云:‘支郎眼中黄,形躯虽小是智囊。’是僧亦可称郎。”
清黄景仁《偕伯扶少云游崇效寺即赠宁上人》诗:“老僧喜客过,高谈足清思。
支郎既该览,惠公亦强识。”
12.明清时苗族称兵士。
清戴名世《纪红苗事》:“﹝红苗﹞称官曰老皇帝,称兵曰郎。”
13.副词。犹很,非常。
明贾仲名《对玉梳》第三摺:“转过这山额角,生惨悽见一簇恶林郎黑模煳。”
14.通“廊”。参见“郎台”。
15.春秋鲁地名。(1)鲁边邑。故地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
《左传·隐公元年》:“夏四月,费伯帅帅城郎。”
杜预注:“郎,鲁邑。
高平方与县东南有郁郎亭。”(2)春秋鲁地名。
鲁近邑。故地在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
《礼记·檀弓下》:“战于郎。”
郑玄注:“郎,鲁近邑也。
哀十一年,齐国书帅师伐我,是也。”
孔颖达疏:“桉桓十年,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公羊传》云:郎者何?吾近邑也。
哀十一年,齐国书帅师伐我,战于郊。是郊头郎邑,故知近也。桉《春秋》直云战于郊,知与此战于郎为一事者,以其俱有童汪錡之事,故为一也。”
16.姓。
汉有郎顗,唐有郎士元。
阅读:2750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