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
简体驳字的笔画:7画;繁體駁字筆畫:14畫。
(驳,驳)
bó
ㄅㄛˊ
〔《广韵》北角切,入觉,帮。〕
亦作“駮”。
1.马毛色不纯。亦指毛色不纯的马。
《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毛传:“骝白曰驳。”
《北史·齐炀王宪传》:“文帝尝赐诸子良马,唯其所择,宪独取驳者。”
唐郄昂《岐邠泾宁四州八马坊颂碑》:“项王之骓,符主之騧,桓氏之骢,晋侯之駮。”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自成毡笠缥衣,乘乌驳马,入承天门。”
2.借指毛色不纯的牛。
《晋书·王济传》:“王恺以帝舅奢豪,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
宋程大昌《演繁露·牛车》:“王济之八百里驳,驳,亦牛也,言其色驳而行速,日可八百里也。”
3.色彩错杂。
《汉书·梅福传》:“一色成体谓之醇,白黑杂合谓之駮。”
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见群鼠大者如豚,鲜泽五色,或纯或驳。”
唐张九龄《祠紫盖山经玉泉山寺》诗:“藓驳经行处,猿啼燕坐林。”
清侯方域《与方密之书》:“乃遂朝夕服之无斁,垢腻所积,色黯而丝驳,亦未尝稍解而澣濯之。”
4.溷杂不精纯。
《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
成玄英疏:“驳,杂揉也。”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杂文》:“或文丽而义睽,或理粹而辞驳。”
唐柳宗元《贞符》:“魏晋而下,尨乱钩裂,厥符不贞,邦用不请,亦罔克久,駮乎无以议为也。”
宋姜夔《徵招》词序:“政和间大晟府尝製数千曲,音节驳矣。”
5.辩正是非;驳斥。
汉王充《论衡·谴告》:“故以善驳恶,以恶惧善,告人之理,劝厉为善之道也。”
《新唐书·王世充传》:“﹝王世充﹞为民部侍郎,善占对,习法,敢舞文上下。人或辨驳,世充以口舌缘饰,众知其非,亦不能屈也。”
《明史·高攀龙传》:“四川佥事张世则进所着《大学初义》,诋程朱章句,请颁天下。
攀龙抗疏力駮其谬,其书遂不行。”
《儿女英雄传》第九回:“十三妹听安公子的话说得有里有面,近情近理,待要驳他,一时却驳不倒。”
巴金《家》五:“你会从你的新书本里面找出大道理驳我。”
6.相异;相背。
《汉书·刑法志》:“其后姦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寖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駮,或罪同而论异。”
颜师古注:“﹝承用者駮﹞不晓其指,用意不同也。”
《后汉书·马援传》:“条奏越律与汉律駮者十馀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
李贤注:“駮,乖舛也。”
7.文体名。驳议。奏议之一种。
南朝梁刘勰《文心凋龙·议对》:“汉世善驳,则应劭为首。”
《新唐书·萧倣传》:“后以封敕脱误,法当罚,侍讲学士孔温裕曰:‘给事中驳奏,为朝廷论得失,与有司奏事不类,不应罚。’诏可。”
8.文体名。驳论,一般的辩正是非的论着。如:三国魏王基的《毛诗驳》。
9.指偏于一面。
《汉书·谷永传》:“改往反过,抗湛溺之意,解偏驳之爱。”
颜师古注:“驳,不周普也。”
10.用船转载搬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次日早晨启轮,到了广东,用驳船驳到岸上。”
11.小船;驳船。
宋赵公豫《祁门驳》诗:“舟小名为驳,临河体实轻。”如:铁驳。
12.方言。拨,掉转。参见“驳回”。
13.方言。把岸堤向外扩展。如:这堤窄了,要驳出去一米。
14.树木名。赤李。
《尔雅·释木》:“驳,赤李。”
郝懿行义疏:“李之子赤者名驳。”
15.树木名。指驳马。即梓榆。
《诗·秦风·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駮。”
马瑞辰通释:“释文引《草木疏》曰:‘駮马,木名,梓榆也。’正义引陆玑疏曰:‘駮马,梓榆也。其树皮青白驳荦,遥视似駮马,故谓之駮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兽。’其说是也。駮与驳古通用。
崔豹《古今注》曰:‘六驳山中有木,叶似豫章,皮多癣駮,名六驳木。’”
16.传说中能食虎豹的勐兽。
《山海经·西山经》:“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王乃驾驯驳之驷,乘彫玉之舆。”
张铣注:“驳,兽名。”
明谢肇淛《五杂俎·物部一》:“《管子》曰:‘鹊食蝟,蝟食鵔鸃,鵔鸃食驳,驳食虎。’《太平广记》所载,似虎而略小,食虎能尽者是已。”
17.用同“剥”。剥蚀。参见“驳炙”。
阅读:1606
©2015-2020 ok8.org 文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