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修
(參見清脩)
亦作“清脩”。
1.謂操行潔美。
《隸釋·漢酸棗令劉熊碑》:“清脩勸慕,德惠潛流。”
《後漢書·循吏傳·王渙》:“故洛陽令王渙,秉清修之節,蹈羔羊之義,盡心奉公。”
《三國誌·魏誌·王昶傳》:“端一小心,清脩密靜。”
宋司馬光《錢宣靖謚議》:“令公仁惠足以布政,明智足以建功,清修足以服人。”
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八:“三賢雖制行過中,而敦尚風節,砥礪清修。”
2.謂淡泊省修。
明範濂《雲間據目抄·俞顯卿》:“公抗疏論之,坐誣。掛冠家居,杜門清修,敦尚孝友。”
3.謂清白顯貴的門第。
《北史·魏紀四·世宗宣武帝》:“清修出身:公,從八下;侯,正九上;伯,正九下;子,從九上;男,從九下。”
《北史·魏紀四·魏鹹陽王禧傳》:“時王國舍人應取八族及清脩之門,禧取任城王隸戶為之,深為帝責。”
4.佛教指在家修行。後用為對修行的統稱。
《天雨花》第五回:“昨夜雖有一遠方之人,到菴投宿,因小尼等清脩之地,不便相留,就回他去了,並不曾住。”
《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四回:“但凡人家寫緣簿的,自然都寫在那清修的廟裏去,誰肯寫在這半清不渾的廟裏呢?”
阅读:120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