歟
歟字的筆畫是:7畫
簡體歟字的筆畫:7畫;繁體歟字筆畫:17畫。
(歟,歟)
yú
ㄩˊ
〔《廣韻》以諸切,平魚,以。〕
〔《廣韻》余呂切,上語,以。〕
〔《廣韻》羊洳切,去禦,以。〕
1.語氣詞。表示疑問語氣。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甘羅說趙王曰:‘王聞燕太子丹入質秦歟?’”南朝梁任昉《百辟勸進今上箋》:“龜玉不毀,誰之功歟?”
2.語氣詞。表示反問。
晉陸機《五等論》:“豈世乏曩時之臣,士無匡合之誌歟?”唐劉知幾《史通·惑經》:“而孟子雲:‘孔子成《春秋》,亂臣賊子懼。’無乃烏有之談歟?”唐柳宗元《封建論》:“得非諸侯之盛強,末大不掉之咎歟?”
3.語氣詞。用在選擇問句中,常與“抑”相配合。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宋趙與時《賓退錄》卷六:“勝負未可知。就使其勝,所亡士馬,群臣當之歟,抑人主當之歟?”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丙和甲〉按語》:“作者現在才寄出歟,抑在路上郵了一年歟?”
4.語氣詞。表示感嘆。
漢武帝《賢良詔》:“猗歟!偉歟!何行而可以彰先帝之洪業休德?”三國魏曹操《論吏士行能令》:“論者之言,一似管窺虎歟!”唐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阅读:1299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