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象
(無象,無象)
1.失去常態、常道。
《左傳·襄公九年》:“士弱曰:‘……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於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無象,不可知也。’”杜預註:“言國無道,則災變亦殊,故不可必知。”
孔穎達疏:“若國家昏亂,無復常象,不可知也。”
《文選·王粲<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
李善註引河上公曰:“象,道也。”
南朝宋謝靈運《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伊洛既燎煙,函崤沒無象。”一本作“無像”。
2.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
《管子·幼官》:“備具勝之原,無象勝之本。”
趙守正註:“無象,指軍行隱蔽,使人們看不到形象。”
三國魏曹植《七啟》:“譬若畫形於無象,造響於無聲。”
唐張九齡《請東北將吏刊石紀功德狀》:“觀變早於未萌,必取預於無象。”
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或兀坐冥搜,求聲於寂寥,寫真於無象。”
3.原為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後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怳。”
南朝梁沈約《雅樂歌·諴雅之一》:“懷忽慌,瞻浩蕩……出杳冥,降無象。”
唐李華《潤州鶴林寺故徑山大師碑銘》:“道行無跡,妙極無象:謂體性空,而本源清凈;謂諸見滅,而覺照圓明。”
宋蘇轍《郊祀慶成》詩:“治道初無象,神功竟莫宣。”
清王士禛《漁洋詩話》卷下:“吳之洞庭山有丐者,汪鈍翁記其數詩,有雲:‘……有形皆是假,無象孰為真?悟到無生地,梅花滿四鄰。’”
阅读:1048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