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辨菽麥

ok8.org > 成語大全 > 不辨菽麥

【成語】:不辨菽麥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解釋】: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處】:《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故不可立。”

【示例】:世間也盡有~的人。 ★郭沫若《銀杏》

【近義詞】:愚昧無知、目不識丁、五谷不分

【反義詞】:博學多才、學富五車

【語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比喻脫離實際

【英文】:cannot tell beans from wheat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厲公荒淫無道,經常濫殺無辜,群臣經常互相傾軋大臣欒書、中行偃在寵臣匠麗家裏活捉晉厲公,並在兩年後處死晉厲公。由於晉襄公的大兒子是白癡,連豆子、麥子都分不清,隻好立其小兒子周子為晉悼公

(不辨菽麥,不辨菽麥)

形容愚昧無知。今亦指脫離生產實踐,缺乏實際知識。

《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

杜預註:“菽,大豆也。豆麥殊形易別,故以為癡者之候。”

清蒲松齡《聊齋誌異·珠兒》:“兒漸長,魁梧可愛,然性絕癡,五六歲尚不辨菽麥。”

郭沫若《抱箭集·銀杏》:“世間也盡有不辨菽麥的人。”

阅读:1431

●不辨菽麥(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