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粟

粟字的筆畫:12畫;

ㄙㄨˋ

〔《廣韻》相玉切,入燭,心。〕

1.穀物名。北方通稱“穀子”。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穀二·粟》:“古者以粟為黍、稷、粱、秫之總稱。而今之粟,在古但呼為粱。後人乃專以粱之細者名粟……大抵黏者為秫,不黏者為粟。故呼此為秈粟,以別秫而配秈。北人謂之小米也。”

2.穀粒。未去皮殼者為粟,已舂去糠則為米。

《書·禹貢》:“四百裏粟,五百裏米。”

蔡沈集傳:“粟,穀也。”

《呂氏春秋·審時》:“其粟圓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彊。”

唐李紳《古風》之一:“春種一粒粟,秋成萬顆子。”

3.糧食的通稱。

《管子·治國》:“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

漢晁錯《論貴粟疏》:“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唐韓愈《原道》:“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八三:“我亦曾糜太倉粟,夜聞邪許淚滂沱!”

4.指俸祿。

晉殷仲文《解尚書表》:“進不能見危授命,亡身殉國;退不能辭粟首陽,拂衣高謝。”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一摺:“人都道書中自有千鍾粟,怎生來偏著我風雪混樵漁。”參見“粟秩”。

5.指顆粒細小如粟之物。

《山海經·南山經》:“英水出焉,西南流註於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郭璞註:“細丹沙如粟也。”

宋楊萬裏《昌英叔門外小樹木樨早開》詩:“旋開三兩粟,已作十分香。”

清曹溶《一萼紅》詞:“粟玉纖環,泥金雙帶,嬌小渾不勝風。”

6.皮膚觸寒而收縮起粒。

宋蘇軾《和陶貧士》之二:“無衣粟我膚,無酒顰我顏。”

宋陸遊《雪後苦寒行饒撫道中有感》詩:“重裘猶粟膚,連酌無騂顏。”

魯迅《故事新編·鑄劍》:“皮膚上都一粒一粒地起粟。”

7.見“粟斯”。

8.姓。

後漢有粟舉。見《通誌·氏族四》。

阅读:1939

●粟(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