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
焚字的筆畫:12畫;
I
fén
ㄈㄣˊ
〔《廣韻》符分切,平文,奉。〕
亦作“炃”。
1.燒,焚燒。
《易·旅》:“旅焚其次,喪其童僕。”
《三國誌·蜀誌·先主傳》:“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
宋孫光憲《女冠子》詞:“幽香盡日焚,瑞露通宵貯。”
丁玲《韋護》第三章:“那些詩,還有我過去的日記,則均隨你處置,焚去亦是幸事。”
2.引申為點燃。
潘飛聲《壬子重午臥雨翦淞閣》詩:“苦眠偏酒斷,弱夢怕燈焚。”
3.舊時的一種酷刑。用火燒死。
《周禮·秋官·掌戮》:“凡殺其親者焚之。”
鄭玄註:“焚,燒也。”
孫詒讓正義:“焚本為燒田,假為刑名。”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
郭沫若《蘇聯紀行·八月七日》:“央古斯被縛木樁上,跪地受焚。”
4.炙;烤。
《文選·應璩〈百一詩〉》:“田家無所有,酌醴焚枯魚。”
李善註:“燔乾魚。”
II
fèn
ㄈㄣˋ
〔《集韻》方問切,去問,非。〕
通“僨”。
倒斃。參見“焚身”。
阅读:1662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