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來

簡體來字的筆畫:7畫;繁體來字筆畫:8畫。

(來,來)

I

lái

ㄌㄞˊ

〔《廣韻》落哀切,平咍,來。〕

1.小麥。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乃粒》:“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來、牟、黍、稷居什三。”

鐘廣言註:“來,小麥。”

2.引申泛指五穀之穗。

《呂氏春秋·辯土》:“其為畝也。高而危則奪,陂則埒……一時五六死,故不能為來。”

陳奇猷校釋:“來之本義係象麥穗,引申之,凡是五穀之穗皆謂之來。

《呂氏》此文之來,即引申義也。”參見“來牟”。

3.由彼及此;由遠到近。與“去”、“往”相對。

《易·復》:“出入無疾,朋來無咎。”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麗辭》:“乾坤易簡,則宛轉相承;日月往來,則隔行懸合。”

元馬祖常《送董仁甫之西臺幕》詩:“秦樹浮天去,巴江帶雪來。”

老舍《四世同堂》四五:“野求來得正好,野求知道錢家的一切。”

4.回來,返回。

《易·雜卦》:“萃聚,而升不來也。”

韓康伯註:“來,還也。方在上升,故不還也。”

唐韓愈《琴操·別鵠操》:“雄鵠銜枝來,雌鵠啄泥歸。”

《金瓶梅詞話》第四四回:“爹去吃酒到多咱晚來家?”

5.特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省親。

《左傳·莊公二十七年》:“凡諸侯之女,歸寧曰來。”

楊伯峻註:“來者,仍將返回夫家也。”

6.歸服;歸順。

《易·兌》:“六三:來兌。”

李鏡池通義:“來,歸。以使人歸服為悅。”

《左傳·文公七年》:“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誰來之?”杜預註:“來,猶歸也。”

7.後多作“徠”。招致;招攬。

《周禮·夏官·懷方氏》:“懷方氏掌來遠方之民。”

賈公彥疏:“曉諭以王之德美,又延引以王之美譽以招來之。”

唐柳宗元《答元饒州論政理書》:“不如是,則無以來至當之言。”

清顧炎武《與友人論門人書》:“若徇眾人之好,而自貶其學,以來天下之人,而廣其名譽,則是枉道以從人,而我亦將有所不暇。”

8.產生;開始;發生。

唐韓愈《秋懷詩》:“愁憂無端來,感歎成坐起。”

《二程遺書》卷二二上:“欲治國治天下,須先從修身齊家來。”

柳青《銅墻鐵壁》第七章:“金樹旺知道他看罷地委的指示和縣委的布置來了勁兒。”如:眼前矛盾來了,就得趕快解決。

9.未來,將來。

《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漢蔡邕《陳太丘碑文》:“微言圮絕,來者曷聞。”

唐韓愈《剝啄行》:“往追不及,來不有年。”

梁啟超《論商業會議所之益》:“因此察彼,推往知來。”

10.指次於今年、今天的。參見“來年”、“來早”。

11.往昔,過去。

《詩·大雅·文王有聲》:“匪棘其欲,遹追來孝。”

12.以來,表示時間從過去某時持續到現在。

唐白居易《閉關》詩:“掩關來幾時?髣彿二三年。”

魯迅《書信集·致許壽裳》:“日來耳目紛擾,無所可述。”

13.指來孫。

宋沈作哲《寓簡》卷四:“予因以稽考筆法淵源,自其曾,高至於昆、仍、雲、來,信乎其體變隨時有漸,雖古今特異,然流派不相雜也。”詳“來孫”。

14.猶言一樣、一般。表示比況。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摺:“昏鄧鄧黑海來深,白茫茫陸地來厚,碧悠悠青天來闊;太行山般高仰望,東洋海般深思渴。”

《金瓶梅詞話》第一回:“﹝猛虎﹞猶如牛來大,武松見了叫聲‘阿呀!’”

15.由來。從發生到現在。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書證》:“假‘鱣’為‘鱔’,其來久矣。”

宋錢愐《錢氏私誌·小人》:“小人之稱,其來古矣。”

16.由來。事物發生的原因。

《舊唐書·秦宗權傳論》:“然盜之所起,必有其來,且無問於天時,宜決之於人事。”

17.表示做某個動作。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三:“九百孩兒,休把人廝啈,你甚胡來我怎信?”沈從文《從文自傳·辛亥革命的一課》:“幾個人一面檢察槍枝,一面又常常互相來一個莫名其妙的微笑。”

魏巍《東方》第五部第四章:“郭祥喜滋滋地,立刻把袖子一捋,說:‘我也來幾下子!’”如:我們走象棋,你也來一盤吧!18.用在動詞或動詞結構前面,表示要做某事。

巴金《探索集·“豪言壯語”》:“自己改不了就請大家來幫忙。”如:你來念一遍;大家來想辦法。

19.用在另一動詞或動詞結構後面,表示來到某處做某事。如:我們賀喜來了;他回家探親來了。

20.用在兩個動詞或動詞結構中間,表示前者是方法、態度,後者是目的。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聞舍人﹞故把與學生做執照,來為敝友求令甥。”

明李贄《寄京友書》:“﹝《坡仙集》﹞今已無底本矣,千萬交付深有來還我!”周立波《阿金的病》:“不知道是因為興奮呢,還是有心要說些廢話,來除去人家的不安。”

21.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的趨向。

宋梅堯臣《絕句》之二:“上去下來船不定,自飛自語燕爭忙。”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學中許多有名的少年朋友,一同送孟沂到張家來。”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二:“從前老規矩,都是作一半價,分給本店的伴友,現在我把來打個折扣批給四鄉的小同行。”

22.用在動詞後面,表示動作的結果。

唐李鹹用《同友生題僧院杜鵑花》詩:“留得郤緣真達者,見來寧作獨醒人。”

《朱子語類》卷二:“前輩有此說,看來理或有之。”

清李漁《奈何天·隱妒》:“纖纖玉指,秤來不上半斤。”

楊朔《雪花飄在滿洲》:“你感覺他的行動奇怪麽?其實據我看來,他並沒有神經病,不過感情太盛,有時會迷失了他的理智。”如:信筆寫來;一覺醒來。

23.用在形容詞後面,表示程度。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那作怪的書生,坐間悄一似風魔顛倒。大來沒尋思,所為沒些兒斟酌。”

淩景埏註:“大來,絕大,十分的意思。”

24.用作詞尾,表示一段時間。相當於“的時候”。

北周庾信《鴛鴦賦》:“虞姬小來事魏王,自有歌聲足繞梁。”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記事二》:“今來已降新樂,其舊來淫哇之聲,如打、斷、哨笛、砑鼓、十般舞之類悉行禁止。”

《紅樓夢》第一一○回:“我到你們家已經六十多年了,從年輕的時候到老來,福也享盡了。”

25.同“不”連用,表示不可能。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孟沂支吾不來,顏色盡變。”

清李漁《奈何天·媒欺》:“隻是才郎十分醜陋,配那小姐不來。”

老舍《月牙兒》十六:“不過她們自己急於要用,而趕不來……才來照顧我。”

26.同“的”或“得”連用,表示可能。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若是一個不伏氣,到了官時,衙門中沒一個肯不要賺錢的。不要說後邊輸了,就是贏得來,算一算費用過的財物已自合不來了。”

《儒林外史》第二一回:“老和尚見他出語不俗,便問道:‘你看這詩,講的來麽?’”楊朔《中國人民的心》:“他就是這麽個人,和誰都處得來。”

27.用在“一、二、三”等數詞之後,表示列舉理由。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摺:“今日特到他家去,一來去望媽兒,二來就題這門親事。”

清李漁《意中緣·捲簾》:“那些王孫公子,一來要買畫,二來要挑情,把金銀視為糞土。”

冰心《莊鴻的姐姐》:“我的祖母年紀又老,家務沒有人幫她料理,便叫我姐姐不必念書去了,一來幫著做點事情,二來也節省下這份學費。”

28.用在數詞或量詞後面表示概數。

唐杜牧《書情》詩:“誰家洛浦神,十四五來人。”

宋楊萬裏《觀迎神小兒社》詩:“花帽銖來重,綃裳水樣秋。”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今年已三十來了,懊悔前事無及,如今立定主意,隻守著你清靜過日罷。”如:十來天時間;七斤來重。

29.助詞。相當於“是”。表示賓語前置。

《詩·邶風·谷風》:“不念昔者,伊予來塈。”

王引之《經義述聞·毛詩上》:“伊,惟也;來猶是也,皆語詞也。塈讀為愾,愾,怒也。此承上‘有洸有潰’言之,言君子不念昔日之情而惟我是怒也。”

30.助詞。相當於“得”。

唐樞《〈蜀籟〉序二》:“我嘗餵一百靈鳥,能學各種鳥聲,模仿來活似活像。”

沙汀《丁跛公》:“她瘦來像幹柴丫一樣,貼著兩枚太陽膏,時常淌著眼淚,並且嘆氣。”

31.語助詞。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俞樾《群經平議·禮記一》:“來,乃語助之辭。

《莊子》‘大宗師’篇:子桑戶死,孟子反子琴張相和而歌,曰:‘嗟來!桑戶乎!嗟來!桑戶乎!’此雲‘嗟來食’,文法正同。”

《孟子·離婁上》:“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楊伯峻註引王引之《經傳釋詞》雲:“來,語末助詞也。”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章炳麟《新方言·釋詞》:“《莊子》‘人間世’篇:‘嘗以語我來’;又曰:‘子其有以語我來’。‘來’並即‘矣’字,訓‘乎’者也……今語亦作‘哩’。‘裏’、‘來’,古音一也。”

32.語助詞。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陳述語氣。相當於“咧”。

元關漢卿《四春園》第一摺:“我當初也是巨富的財主來,喚我做李十萬。”

33.語助詞。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上》:“久之,柳忽語曰:‘郭子信來?’聲若出畫中也。”

《西遊記》第三十回:“行者道:‘他怎的想我來?’”清李漁《慎鸞交·情訪》:“那是奴家性氣乖張,不肯隨波逐浪,以致如此,幹郎君什麽事來?”巴金《春》五:“你每回談起四弟都要生氣,又何苦來?”

34.語助詞。用在句中,表示停頓,帶有假設之意;或對舉,則帶有兩難之意。

宋鄭域《昭君怨·梅》詞:“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摺:“我待將這門親事悔了來,則道我忘卻前言;我待要將女兒聘與他來,他一身也養活不過。”

《三國演義》第四九回:“本待一箭射死你來,顯得兩家失了和氣。”

35.語助詞。用在句中作襯字。

前蜀韋莊《聞官軍繼至未睹凱旋》詩:“嫖姚何日破重圍,秋草深來戰馬肥。”

元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摺:“這槁蔫下墊的來惹高!”陶行知《自立立人歌》:“不救苦來不救難,可算是好漢?”

36.木名。“即來”的省稱。

37.姓。

漢有來歙。見《後漢書》。

II

lài

ㄌㄞˋ

〔《集韻》洛代切,去代,來。〕

1.慰勞;勸勉。

《詩·小雅·大東》:“東人之子,職勞不來。”

毛傳:“來,勤也。”

朱熹集傳:“來,慰撫也。”

馬瑞辰通釋:“古以勤勞為勤,慰其勤勞亦為勤,故傳訓來為勤。”

《漢書·王莽傳中》:“力來農事,以豐年穀。”

顏師古註:“力來,勸勉之也。來音郎代反。”

清王念孫《讀書雜誌·漢書十六》“連語”:“《宣紀》:‘今膠東相成勞來不怠,流民自占八百餘口。’……勞來雙聲字,來亦勞也。字本作敕,《說文》曰:‘敕,勞敕也。’經史通作來,又作來。勞來二字,有訓為勸勉者,有訓為恩勤者。”

2.通“賚”。送給;賜予。

《書·洛誥》:“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蔔,休,恒吉。”

孔傳:“言公前已定宅,遣使來,來視我以所蔔之美,常吉之居。”

俞樾《群經平議·尚書四》:“上來字為本字,下來字乃賚之假字。賚者,賜也,錫也。”

《逸周書·商誓》:“予既殛紂,承天命,予亦來休命爾。”

《管子·山權數》:“惡惡乎來刑,善善乎來榮。”

郭沫若等集校引尹桐陽曰:“來,同賚。予也。”

阅读:2711

●來(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