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8.org > 漢字/字典 > 謚

簡體謚字的筆畫:12畫;繁體謚字筆畫:17畫。

(謚,謚)

shì

ㄕˋ

〔《廣韻》神至切,去至,船。〕

亦作“諡”。

1.古代帝王、貴族、大臣、士大夫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據其生前業跡評定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亦指按上述情況評定這種稱號。

《周禮·春官·大史》:“小喪,賜謚。”

《禮記·檀弓下》:“公叔文子卒,其子戍請謚於君曰:‘日月有時,將葬矣。請所以易其名者。’”鄭玄註:“謚者,行之跡。”

《史記·曹相國世家》:“卒,謚懿侯。”

《晉書·禮誌中》:“《五經通義》以為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故雖君臣可同。”

明鄭曉《今言》卷二:“翰林始得謚‘文’,餘不得與,不知出何令典。”

魯迅《且介亭雜文·買〈小學大全〉記》:“這年三月,乾隆行經保定,尹嘉銓便使兒子送了一本奏章,為他的父親請謚,朱批是‘與謚乃國家定典,豈可妄求。’”

2.稱;號。

《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身死無名,謚為至愚。”

李善註:“謚,猶號也。”

南朝宋顏延之《釋達性論》:“然總庶類,同號眾生,亦含識之名,豈上哲之諡。”

宋宋祁《古瓦硯賦》:“粵有雅器,以硯為諡。”

清袁昶《詠蚶》:“有蟲諡稱蜬,適口味抗鰒。”

許傑《大白紙》:“以後大家就以大白紙謚他,他自己也不知不覺的承認了。”

阅读:1117

●謚(简体版)

©2015-2020 ok8.org 文學庫